节前市场购销两旺,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旺盛达”牌压榨山茶油尤其卖得好,在杭州、金华、衢州等地供不应求。作为农民股东,永康市唐先镇长塘头村的俞敏心里也乐开了花:企业效益好,意味着他们这些农民股东的分红也会增加,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林地流转政策。
农民“上岸”变工人
今年44岁的俞敏虽然是农民,可是像企业工人一样每天早上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还享受规定的假期。2009年,长塘头村在外经商的俞健宁回乡创办农业开发公司,俞敏便把家里的两亩多田地全部流转出去,他则加盟“旺盛达”,成为农业公司的一名员工。
“这样的生活我以前想都没想到过。”1月11日,俞敏提着一篮青草,一边往鱼塘里抛青草,一边对记者说。在农业公司,俞敏主要负责鱼塘管理、拔除杂草,空闲时还到村里办的老年食堂帮帮忙。每月1200元工资并不算高,但对俞敏而言,这意味着他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有了保证。
2008年7月,俞敏遭遇一场车祸,脑部神经受损,留下后遗症,左手至今不能正常活动,干不了重活,每月仅吃药就要300多元。由于身体有残疾,俞敏到城里企业找工作,每次都吃闭门羹,直到村里有了农业公司这种情况才改变。
土地流转村民受益
就在上个月,俞敏刚从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领到4200多元2012年的口粮钱。2009年,“旺盛达”在着手土地流转时,对于口粮问题,企业和农户达成一致:确保土地流转村民每人每年300公斤口粮。至于口粮如何定价,有人建议,就以当年的粮食价格为基准,以后每年按这一标准给农户发现金。而旺盛达公司创办人俞健宁决定:口粮价格随行就市。
“我们农业企业绝不能让农民吃亏。”俞健宁说,货币有贬值风险,口粮价格随行就市,就能避免因粮食价格上涨损害农民的利益。
长塘头村地处山区,以前是镇里挂得上号的穷村。土地流转前,俞敏家的田地全由自家种,由于田不多、地不肥,一年辛苦下来,种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糊口,1/3以上粮食要自己掏钱买。农业企业进村承包林地,还带来了工作机会。旺盛达公司在长塘头共承包林地1132亩,现在村里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月工资可拿1200元至3000多元。村集体通过山地出租等,每年可获得10多万元收入,摘掉了穷村的帽子。
林地入股农民变股东
林权入股,村民变为股东。雨雪天气刚结束,永康市古山镇后塘弄二村村民已经坐不住了,纷纷来到村旁的荒山坡上察看积水情况,为接下来种油茶做准备。
村民的反应让俞健宁多少有些意外:以前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后,农民就当上甩手掌柜,很少会关心承租方的经营,如今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他们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变了。过去,农民只是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自己收租金。2012年9月份,经过几次洽谈,在村委会统一组织协调下,后堂弄村100来户村民与旺盛达公司签下协议,将400多亩承包林地经营权入股该公司。根据协议,农民出土地,旺盛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负责经营管理,土地收益按照“三个一”原则分配,即农业公司占1/3,入股农民占1/3,其余1/3用于滚动发展。
油茶从种植到采收一般要四五年才能有效益,让村民没想到的是,合同签了没多久,旺盛达公司就将第一笔收益———每亩400元林权流转补贴全部返还给了农户。金额虽然不大,但还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反响。“荒山变股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不少村民后悔当初错过了机会,三番五次托人要求入股。
2012年短短半年时间,旺盛达公司的林地入股模式已经在永康四个乡镇推开,共计发展了2000多亩,受益农户达50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