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风“布拉万”走了,傅锦烈也松了一口气。就在前几天,得知台风要来,他每天要在销售门店和佛手种植基地之间来回跑两趟。他说:“种佛手就像抚养孩子,要用心照顾才能长得好,台风要来了,我得常回去看看。”
说起佛手,这个曾在部队服役的军人一脸温情。自14年前砍掉了自家15亩橘树改种佛手至今,最困难的时候傅锦烈都没想过放弃。
追溯傅锦烈的“佛手情结”,要回到1998年,那时的动机很简单:赚钱。当时傅锦烈还在部队当兵,佛手的价格每公斤80多元,安地、赤松、竹马的种植户们纷纷种起了这一“仙果”。父亲种了几十年橘树,傅锦烈建议父亲改种佛手。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佛手价格急转直下,从每公斤80多元跌至40元不到。2005年,佛手价格跌到每公斤四五元。傅锦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已经成熟的佛手烂在地里,一年10多万元的投入付诸东流。
那时,不少种植户砍掉了成片的佛手树,全市佛手种植面积一下子减少了不少。
亲戚朋友劝傅锦烈改种别的品种,但他选择坚持。“12年的部队生涯锻炼了我的意志力,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这不是军人的作风。”父亲也安慰傅锦烈,让他不要着急,相信一定能从困难中走出来。
傅锦烈说,种佛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佛手种植很麻烦,冬天需要搭建大棚,如果气温低于0℃,佛手就会冻死,第二年就会颗粒无收;夏天则需要通风,不然佛手也很难生长,加上外地佛手冲击、每年投入只增不降,我市绝大多数佛手种植户收入有限。”
2008年,为了提高收益,傅锦烈开始大刀阔斧搞革新,致力于提高佛手的品质。“我只使用有机肥,不用膨大剂,而且是全人工种植,所以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到。”傅锦烈坦言,尽管自家种的佛手外观与别人种的没有多大区别,但绝对绿色健康,价格也与别人持平,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打开市场。
为了让产品销路更加多元化,2011年的5月,傅锦烈在市区义乌街开了一家佛手养生系列茗品专卖店。“我们委托其他食品加工企业生产佛手系列产品,再拿到专卖店来卖。”事实证明,该做法很有成效,很多客商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他。
今年,傅锦烈还成立了金华锦橼食品有限公司,自己做起了佛手茶等产品的深加工。
如今,这对父子有了更明确的分工:父亲种植佛手,儿子负责销售。傅锦烈还和30多名农户建立了仙缘山农业合作社,联合应对激烈竞争。“佛手是金华的金名片。我想与合作社农户一起,种有机、无公害的佛手,再推广佛手的深加工,建立自己的品牌,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同时把金华佛手推向全国。”傅锦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