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大报告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推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全面长期安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体制和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作为近期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动。各地在具体落实乡村振兴工作中,既应着眼长远,又应找到突破口;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打破习惯思维定式,善于创新。而且,需要避免这些倾向:
要避免把现代农业建设完全等同于乡村振兴的倾向。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在财政支农以项目方式自上向下推动的体制中,尽管基层可以申请财政支农项目,但这些项目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设立,主要农产品产区管理部门获得的项目资金通常与农业直接相关,可自由支配的财源十分有限。这样,农产品主产区地方政府一些干部熟悉申请项目、组织实施项目和监管验收项目,长期下来惯性养成,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不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另一个说法,以抓农业增产的工作方法推动乡村振兴。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考虑到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基本属性,仅仅局限于抓农业生产,是很难让农民安居乐业的。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工作。
要避免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彻底割裂的倾向。过去,一些地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消灭农业消灭农村”的倾向,以为农业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与现代化格格不入。一些地方认为农民种地养殖不如打工,种地养殖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经济上不划算,从而把农业萎缩作为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这种倾向必须避免。虽然推动乡村振兴不能过分局限于抓农业生产,但是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必要构件,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必须把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划定和建设落实到位,必须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新园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带动农业转型升级。
要避免忽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倾向。推动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国家会通过规划以及实施重大工程和行动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不重要。过去,一些地方主要围绕上级实施的项目或者工程与行动来开展工作。如果根据上级文件争来了“帽子”、争来了项目,就来推动相关工作;争不来“帽子”、争不来项目,就无所事事,这种推动机制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也基本能够完成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改变过去重点以项目推动工作的机制,国家实施的重大工程和行动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基层通过有效工作吸引人才、配置资源、激发活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监管集体资源资产。
此外,推动乡村振兴,还要避免把推动乡村振兴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即要么仅仅注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而忽视吸引农民工等群体回乡下乡创业,要么仅仅注重创业园建设而忽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服务;还要避免只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忽视小规模农户的参与和分享的倾向;还要避免只注重树立“典型”让少数乡村“亮化”,而忽视全面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