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两会刚刚在北京闭幕。继去年之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并且明确提出“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说到工匠,“德国制造”已成为品质优良、坚固耐用的代名词并蜚声世界。1909年,德国泰来洋行在兰州承建的一座桥梁如今仍在使用,大多数人对日耳曼民族追求完美、专注实用的行事风格津津乐道,认为德国工业制造体系的灵魂和根基,是一种朴素的工匠精神。
21世纪以来,中国快速崛起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说这个曾经被世界誉为“世界工厂”的大国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坚韧精神。但同时也要看到,“MADE IN CHINA”也屡屡被当做廉价、粗制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华为、小米等高新技术企业,但民族企业在品牌价值和科技创新上仍待提高。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后,“工匠精神”便四处开花,它昭示着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心态的一种整体性提升。特别是在制造业整体面临深度转型的当下,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发展,切不可心浮气躁、脱实就虚。对于处在改革深水区的中国企业来说,应对“四大难题”、“三大压力”,更需要工匠精神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着重要把握三个精神内涵的重要意义。
传承。《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魏朝时候韦诞擅长书法,魏明帝建造宫殿,想安放匾额,让韦诞登上梯子题写匾额。等到题好字下来后,韦诞的头发都已经变得雪白。低头著笔,头鬓皓然,工匠精神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化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匠人们对职业的尊重,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对技艺的传承,无一不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那是心中深远处的理念支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提升认知。每个行业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进步、自我提升,才得以延续。每一位工匠,都需要对本行业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回答“从哪里来”、“到哪儿去”这样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说到底,工匠精神的一大特质就是传承。担当。大时代需要有大担当,大担当需要有大智慧。纵观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勤劳朴实、埋头苦干就是最大的中国智慧,也彰显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本质上就透着一股担当劲儿。当前,在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严峻,我们普通跟着必须立足岗位,多一份责任与担当,少一点抱怨和疑惑,以敢为人先的主人翁责任感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专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讲的就是做事要专注、求精。对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人来讲,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都是同样不满意。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随着产品制造系统、产业体系、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必然导致“差很多”。人类社会正步入“误差零容忍”时代,即使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必须彻底摒弃“不折腾”、“不争论”、“不讲究”等“满足心态”,真正看到问题所在,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强调持续推陈出新。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品种、款式、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寻求改进。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关键年,我们既要看到挑战更要抢抓机遇,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让中国制造逐渐变为中国精造,最终成为中国创造,推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