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14年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城市数量近650个,建制镇近2万个。伴随生态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绿化建设的力度也在逐步提高。
近些年我国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自199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绿化条例》以来,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逐步法制化。1994年开始实施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提出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等指标。
2000年前后,各级政府开始加大对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绿化的热潮开始形成,园林绿化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不少地方为了急于出政绩,追求园林绿化“短平快”,反复使用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做法,如大树进城、建大草坪、盲目引进外来树种等等,这些错误的绿化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财政资源,而且也导致了当地原生态森林的破坏,不仅不利于城乡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且对城市绿化目标也是一种反作用。
此外,园林绿化的另一突出问题还表现为品种过于单一,不少城市将20%的树种种到了80%的绿化地上。绿化中,一种树种多了,其它的树种就相应减少,绿化树种太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也会使当地生态变得“脆弱”。
2006年,建设部组织召开了“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反思过去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浪费之风,大力倡导节约型园林绿化模式。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景观,旨在摆脱城市绿化意识上的误区,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这要求未来的园林绿化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植物、优化植物群落配置,营造出自然、生态、美观、经济的生存环境。
此外,对园林绿化的发展也有了一些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植树种草,而是对城市景观的增色、艺术造景等进一步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
园林绿化开始从单纯绿化模式提升到彩化、香化、花化相结合的有机系统绿化模式。具体表现为从过去大量种植杨、柳、松、柏等基本绿化树种,到越来越多的乡土树种加入,包括集观叶、赏花和观果于一身的观赏果树也逐渐在园林绿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有的城市园林部门,从过去单一的绿色植物转而挑选会开花的植物,而在会开花的植物中又倾向于花朵较大、颜色娇艳的植物;从嗅觉上,也着眼于选择“花香四溢”的绿化植物,让城市充满芳香。
而“让城市的色彩丰富起来”也成为许多地区园林绿化的更高追求和更新目标之一。在不断完善绿地功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绿量的同时,注重花卉和色叶木的搭配,大量配置高原特色花卉、地被及色叶木,形成大面积色块,变单一绿化为美化、彩化,使景观提升、亮点纷呈。
尤其北方城市的园林绿化,也应当形成多季有花的景观。
例如,运用杜鹃、丁香、楸树、香花槐、山合欢、紫薇等不同品种的树种巧妙搭配,花期可以从4月一直延续到9月,形成三季开花的观赏树带。还可以探索把一些观赏型的果树,也列入绿化树种,如柿树、黄金梨、牡丹石榴等,柿树金黄的果实颜色可以有效地丰富北方城市的色彩。
在城市造林绿化工作中,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通过适当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令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有“利”可图,从而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发展园林绿化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好看,更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从而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研究表明,许多植物能散发很多种含有杀菌素、抗生素等化学物质的气体,这些物质通过肺部及皮肤进入人体,能够抑制和杀死原生病毒和细菌,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例如,喜树、三尖杉、长春花等植物散发的气体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白皮松、华山松等松柏科植物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有防治作用;樟树散发芳香性挥发油,能帮助人们祛风湿、止痛……
植物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植物的长期测试和研究,目前已发现几百种植物对人类具有保健功效。在未来绿化景观设计中,将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合理配置成群落也是发展趋势之一。
实践还证明,立体绿化对人口稠密、建筑物拥挤的城市闹市区同样具有保健效果。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所营造的城市绿色环境能使人们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同时树木花草又能防风滞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减弱太阳的辐射及调节建筑物内的温度,不仅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保护人们的视力和听力,增进都市居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