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苗木要把“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三个问题搞明白。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江西省大余县苗木人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良策:苗木生产经营良种化、设施化、专业化、网络化。
良种化:瞄准品种与功能
良种苗木,其内涵包括自主知识产权、品质、稀有程度、生态性、观赏性、抗逆性等,因而具有更强的市场生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在多年的市场历练下,大余县苗木经营者主要通过两大途径推进苗木良种化。
首先,选择国家、地方审定或经过实践检验的良种,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开发。同等质量的产品由于品种不同、品牌不同,价格差异可达几十倍。“自创专利品种,付专利费买新品种,就是要抢得市场先机。”大余县苗木生产经营者表示,“合法购买专利优质苗木或自行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更有利于走得稳、走得正,种出好苗木,卖出好价钱,把苗木产业做强做大。”目前,大余县拥有或买进或改良的专利苗木品种28个,年生产总量800多万株。
其次,从苗木多样性、群落性和生态性出发,注重选择功能性树种。该县苗木经营者十分重视从以下功能选择种植苗木品种:利用人们的审美心理,选育生产干、枝、花、叶、姿奇特的品种;耐旱、节水、少病虫害、抗污染的具有环保内涵的乡土植物;抗寒、耐热、抗盐碱等抗逆性强,有防护效果,能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绿化的品种;面向特殊绿化空间的抗性强、生长慢、低维护的品种;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兼具生态效益的经济林品种。同时,他们十分注意把握商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苗木种类。
设施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采用微喷滴灌法,我的100亩竹柏苗不但抗虫耐旱,还比过去节约一半用水,一年下来节水3300多吨。”大余县南安镇花农刘清生近日在自家苗圃算了一笔账。这是大余县近年来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地、节药”等节约种苗模式的一个例子。
为节约水资源,大余县倡导苗农、苗木企业革新灌溉技术,在“蓄”和“节”上下功夫,通过微喷、滴灌等措施,实现节水灌溉,并推广因地、因时、因作物给水的优化灌溉技术,每年节水量超过600万吨。为减少用工成本,当地苗圃普遍使用搅拌机、装盆机、起苗机、吊车、喷药机、修剪工具等设备设施。
此外,在苗木种植中采用增施农家肥、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大大节约苗木种植成本。大余县分别在黄龙、南安、樟斗等地设立测土配方施肥点,为苗木调制“营养套餐”。
目前,大余县已获得“全省珍稀植物繁育示范县”称号,有1家竹柏苗圃成为“国家竹柏良种基地”、1家苗圃获“全国免检苗木基地”称号,有6种苗木产品获得江西省无公害产品认证,竹柏、半枫荷等还出口韩国、日本等,年创汇800万美元以上。
时下,越来越多的苗圃提出或正在实施标准化生产,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导致树木品质参差不齐。大余县苗农、苗企以设施化推进苗木生产标准化,通过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设施,减少因人工操作产生的差异,从而让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更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专业化:以科技精细度提升标准化
缺乏专业知识,精细化管理不足,导致苗木质量不高、品种不精,是当前苗木产业的一大通病。对此,大余县立足品种标准,提升苗木科技含量和精细程度。
该县将科技含量和精细程度高度融合于苗木质量标准体系之中,并将质量标准从控制生产手段发展为调节贸易手段。
近年来,为统一标准,提高全县苗木产品质量,便于生产商和消费者进行质量分级,促进苗木商品生产和交易,大余县出台了大中小各规格苗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导入工业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收集和编制覆盖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标准。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建立苗木标准化示范区,将当地苗木标准化示范区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苗木生产导入了统一标准,实现了一块苗圃、一个品种、一个规格,把过去的“百花园”变成了“品种园”、“专苗园”。
大余县的苗木专业化还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为进一步解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苗农种植方法传统老套、产出效益不高的现状,该县着力提高苗木业人力资源科技系数。
一方面,着力培育本地人才,除聘请本县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授课外,还聘请省内外无土栽培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和实地指导生产。如今,大余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苗木专业课程,为全县苗木持续发展培养人力科技资源。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以短期聘用、企业顾问等形式引进人才。该县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广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聘请20位苗木专家,长期担任技术顾问,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产业发展咨询论证,举办技术讲座和实地指导。
网络化:缩短苗木与市场的距离
生产、销售、施工等环节脱节或不协调,是苗木行业多年来的痼疾。大余县加强营销网络建设,以网络化加紧环节衔接,缩短苗木与市场的距离,全县直供直销的苗木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
大余县同步建立县、乡、村三级苗木信息服务网络,加强苗木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苗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此外,积极培育苗木通信市场,以“大余花卉苗木网”为中心,以“大余苗木协会”为依托,建立覆盖全县的苗木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互联网入户工程,提高信息入户率;实施“信息田园”、“信息技术进企入户”等工程,建设公共苗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苗木企业和苗农信息网络全覆盖。
近年来,当地苗木协会带领全县600多名苗木经纪人奔赴全国各地跑市场,并设置市场信息评估站,对信息员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评估,提取有价值的资讯。与此同时,将先进的苗木信息技术、互联网服务等与苗木生产相结合,促进苗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将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依凭互联网,大余县苗农和苗木企业把小小的一株苗“玩”出百变“花样”。他们开设苗木论坛网页和苗木博客,以品种独特、科技含量高等亮点打造高品质网络产业基础。论坛和博客里,苗木快报、苗木栽培技术、苗木文化、苗木专家等内容让该县苗木大放异彩,在艺术化地展示大余苗木独特魅力和开发前景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标客户,进而发掘和创造着越来越大的增量需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