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从浦江平湖村西北边的老旧篮球场,沿着古朴的石板路踱步而入,两侧鲜花盛开的木质古民居使人心生惬意,石板路旁蜿蜒灵动的水渠流经每家每户,水渠里清澈的水流拂动着绿色的水草,小巧活泼的石斑鱼在水中来回穿梭,俨然一幅江南山村的水墨画卷。
在八月份出炉的“最佳美丽村”评选中,檀溪镇平湖村以与第一、二名仅差一分的成绩,成功入选。
平湖村是檀溪镇最大的行政村,该村依山傍水的得天优势和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支书陈国军心里打起了“小算盘”,那就是要借创建“最佳美丽村”之势,把村内的硬件设施和整体美观度再提高一个档次,让平湖这个县三星级示范村向县五星级示范村进军。陈国军坦言,“以前觉得城里比农村好,每个周末都会开车去城里逛一逛,现在跟以前相反,不愿意进城了,遇上晴好天气,我能在村子里转悠上一整天。”
为尽最大可能保持平湖村的原有风貌和自然禀赋,在规划阶段,经村两委、驻村干部和村党员共同商议,设定了“田人合一”的最佳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陈国军告诉记者:“农村的美化建设工作,要把农村庭院、菜园和农村整体协调配合起来。农村离不开田园,没有田园就不是农村了。”
在创建过程中,该村从美化庭院入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庭院中的农作物。“把它们留下,就是留住了乡愁,庭院和作物是乡亲们心中最大的财富。”陈国军带记者走进村内的一个院落,在跨入门栏瞬间,眼前景象让人惊讶。据介绍,这是村中有名的“大菜园”,面积足有2亩。村民告诉记者,“大菜园”中种有苦麻、南瓜、毛豆、秋葵、生姜等多达十余种蔬菜,院里人家餐桌上的菜肴全都取自这里。如今,菜地里围起了错落别致的竹编篱笆,铺上了鹅卵石小道,还建起了茅草凉亭,驻足其中,浓厚的中式田园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大菜园”不仅仅是菜园了,还是院落里居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把村中原有景致利用好、挖掘好,把原有资源调动起来,用小钱办大事,是“十佳”创建中平湖村一直坚持的原则。为了突出平湖村以莲闻名的特色,村两委在悠然吐香的荷田边设立了数面莲文化墙,并邀请了青年书法家徐江波将《爱莲说》一文提笔上墙,白墙黑瓦的古朴文化墙与荷田交相辉映,场面恬静雅致,赢得村民和游客的交口称赞。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平湖村硬化了近5000平方米的道路。陈国军告诉记者,除去租赁挖机的费用,整个硬化工程没花一分钱,所有道路铺设所用的沙石,全部取自村前壶源江的河道中。在进行道路硬化的同时,村里还把原本铺设在地下的污水管网重新进行了换新、加固,最后将污水排至村口的荷田,对原先的古老水渠也进行了清淤和拓宽。在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村两委充分依靠党员网格化管理模式,广泛发动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村民参与到各家各户门前屋后的美化工作中去。“美好的事物是大家都向往的,自家门口美丽干净了,村民们都会觉得倍有面子,在创建过程中大家都是抢着干,不曾有一句怨言。”如此一来,既加快了施工进度,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为了装点门前的景观,村民们纷纷搬出家中的废旧陶罐用作花盆,村里的泥瓦匠用小刻刀在旧陶罐上切割出美丽的线条,很快,农户门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丽盆景,在初秋暖阳的映射下,花儿竞相开放,蝴蝶也闻香而来。记者发现,有的盆景容器竟然是用木桩做的,村民把废弃木桩的中心凿空,填入泥土之后的木桩摇身一变,成了小植物们的第二个家。在平湖村,像这样别致的容器还有石头、树根、竹子等。据介绍,在美化中所用的木材都是取自村中的废旧危房,其它材料也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这样的举措既给集体经济减了压,也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别样趣味。
“乡村建设,美起来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心。”这是在评选成功之后陈国军心中最深的体会,记者也在村中得到了“美丽人心”的印证。记者走在村巷中,听到村民陈秀婉的家中传来阵阵悠扬的歌声。陈秀婉今年47岁,平日在家中接一些绗缝类的手工活,她表示,村庄的美丽变化让她有了可以大声放歌的心情,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走出家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花儿,让人仿佛置身于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