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国花卉报》社八月全国部分城市盆花行情出炉。相比六七两个月价格下跌、行情低迷等字眼的频繁出现,从最新数据来看,虽然部分城市的部分产品有所回温,但市场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淡季仍在持续,市场商户在感到烦心、揪心之余,纷纷叹息应对无力。花市淡季的非同寻常,让下一阶段的市场走向变得不可捉摸,对于所有盆花从业者来说,今后要想安全度过淡季,必须出更多招、使更多劲。
“七死八活九回头”,本是很多行业对市场淡季的生动比喻,也是市场销售领域公认的“运行规律”。盆花销售虽因行业自身特点与之略有出入,但也基本与此规律吻合。但对于今年的花卉市场来说,这一规律被彻底打破。
“来得早、去得晚,比往年都要惨!”这是业界对近几个月以来花卉市场的普遍印象。从5月份起,大部分地区的花卉销售就出现了异常,花卉销量明显下滑,市场出现往年同期少有的需求缩减、行情突降,这让很多商户、批发商都感到措手不及。从当时情形看,如果说有形实体市场的局部表现只代表一个侧面,不足以过度担忧,那么网络数据的出炉等于直接拉响了警报。当月,淘宝卖家参谋数据显示,花卉类盆栽交易指数连续出现下降,在四月至五月周期内,花卉盆栽支付金额较上一周期下降接近19%,交易指数下滑接近16%,这不仅印证了购买力普遍下降的事实,也等于宣告了花卉市场淡季的突然提前。
淡季突然来袭又迟迟不走,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形势不乐观,整体消费市场乏力;花卉工程、租摆市场萎靡不振;花卉生产盲目投产、跟风现象仍在,导致供需失衡;刚刚兴起的家庭园艺市场处在筑底期,消费力呈摇摆状态,并不稳定等等。这些原因给原本就到来的盆花销售淡季增添了压力,导致今年花卉市场的“诡异”。正是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有分析认为,明年淡季,盆花销售形势或许更加严峻,花卉市场的反常现象或许更加严重。防患于未然,生产者、经营者是时候提前准备、做好应对措施了。
每年花市淡季,对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生产者以及市场商户们来说,应对之策早已轻车熟路。生产层面通常是调整供应计划、加大分销力度,保证快速出货;商户层面一般是调整产品类别,采取错位竞争、低价揽客等措施保证快速回本。
毋庸置疑,这些“常规动作”
是解决每年市场低迷期的硬招,伴随生产者、市场商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淡季。而遇到今年的非常规状况,或今后可能出现的更为糟糕的局面,这些方法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了。因此,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商户,都应意识到,当下的花卉市场正在受到产业内外多方因素强力挤压,走势变得相对复杂、扑朔迷离,何时走出低谷期尚难预估,仅靠原有的应对之策恐怕难以奏效。这个时候,需要从生产至零售末端的各级参与者使出“洪荒之力”。
旺季做销量,淡季做市场,这是销售圈关于淡旺季营销的主流说法,这一法则对于花卉生产者、商户、花卉市场同样有效。对于生产方来说,针对市场平淡期开发、增加供应定制产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5.20”、“六一”、“七夕”等节日恰逢盆花市场淡季期,生产商应提前想办法、做计划,主动提供相应产品;商户则可针对这些节日做一些营销尝试,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一期间回访、积累客户,为旺季到来打好基础,既提高了销量,又抓住了市场。
相对于生产者、商户的淡季自救,花卉市场运营方、管理方更有条件、有责任为市场的冷淡添把火、加把力。淡季时期,花卉市场往往比较安静,市场运营方可以结合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消费群体特点,与相关机构、组织合作,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吸引人气的活动,缓解商户的紧张情绪与卖场的冷淡气氛。
办法总比困难多。应对今后极有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非寻常”淡季,只有生产、销售、市场多方联动,共同发力,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让市场少一点悲观,多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