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花卉网

网站公告: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凝聚全市园林花木企业家智慧力量,助力“重要窗口”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信息 >> 详细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6/6/21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

林场发〔2016〕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林木种质资源是良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为规范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我局对2008年施行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见附件),并配套建立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推进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根据《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的相关要求,将在2020年完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家底,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尚未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省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为技术依托,抓紧制定普查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人员培训等,尽快开展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体系
    正在开展和已经完成普查的省区,要尽快将普查数据录入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汇总形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础信息,为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和评价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008年9月2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实施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林场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附件: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

 

                                                              国家林业局
                                                             2016年6月8日

 

附件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的普查对象、内容、方法、成果和工作程序以及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及普查数据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4072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和方法

GB/T16620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3总则

3.1普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3.1.1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

a)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遗传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种质资源保存林(圃)、种子库等专门场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b)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

c)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在造林工程、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经济林果园等栽培利用的种质资源。

d)古树名木。

3.1.2普查内容

a)查清区域内乔木、灌木、竹类和藤本等林业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记录分布地点的群落类型及生长环境。

b)调查树种种内的变异类型、来源、经济性状、抗逆性、保存状况等。

 

3.1.3普查方法

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踏查、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

3.2成果形式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主要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林木种质资源名录、影像、凭证标本,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调查过程中收集和编制的各类文字技术资料及图件档案等。

3.3普查工作程序

普查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a)普查准备:明确普查目的目标,制定普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准备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工具、物资等,培训技术人员。

b)外业调查:对行政区域内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古树名木等分别开展外业调查、登记。

c)内业整理:普查数据的整理、录入,标本鉴定、图件绘编。

d)成果总结:编制普查成果报告,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e)审核验收,存档。

4普查准备

4.1制定实施方案

制定具体的普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调查时间、范围、进度安排、经费安排等。

4.2组织准备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成立普查领导小组、专家组,以县(市、区)为单位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

4.3资料准备

4.3.1基本资料

广泛搜集调查区域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资料:

a) 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林相图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

b)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基地、林木采种基地、植物园、树木园、品种园、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各类苗圃基地的档案资料,历次林木良种公告,选优、优树收集、引种驯化以及各类子代测定林、种源实验材料、建园(场)材料等技术档案。

c) 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植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古树名木等资料。

4.3.2其他资料

气候、地理、土壤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4.4调查用具准备

4.4.1仪器、设备及工具

包括数码相机、电脑、数据采集仪、围尺、钢卷(围)尺、皮尺、土壤刀、测高器、GPS仪、望远镜、生长锥等必要工具。

4.4.2图表和文具

调查表格、调查用图、记录用纸、笔、包等文具。

4.4.3标本、样品采集器械

采集袋、标本夹、枝剪、高枝剪、手锯、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硅胶、采集标签和鉴定标签等。

4.4.4辅助用品及其他

野外常用药品、野外防护装备、通讯设备、安全用具等。

4.5技术培训

开始调查前,组织调查人员学习有关文件、技术规程、树木识别和分类、安全等有关知识和技术要求,通过短期培训及试点,掌握外业、内业的工作程序与方法等。

5调查

5.1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对收集保存在专门场所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登记。

5.1.1资料查询

通过查阅历史技术档案资料,掌握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定植等信息。

5.1.2调查登记

现场核查各类林木种质资源的名称、来源、特征特性、保存场所、资源现状等信息,拍摄照片,填写表1。

照片拍摄要求:拍摄生境、群体、植株以及叶、花、果实等能反映种质资源特征的照片,照片像素不低于800万,采用jpg格式存贮,并记录照片原始编号(下同)。

5.2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调查野生树种及其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生长情况等。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

5.2.1资料查询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信息,了解树种分布及整体概况。

5.2.2知情人访谈

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调查区域内的特异林分和单株,确定重点调查线路和重点调查区域。

5.2.3林木种类调查

采用线路调查为主,必要时可结合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查清树种种类、数量和分布。

a)踏查

根据现有资料和了解的情况,确定当地需要调查的树种,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按一定的线路, 了解资源分布区树种种类、林分起源、结构、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

b)线路调查

线路调查应在踏查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图或卫星图片进行设计,根据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和植物群落的类型确定线路密度。调查线路的长度和宽度应符合林分抽样的规定。在山区坡面地段,从谷底向山脊垂直于等高线设置;在河谷地段,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设置;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1条或多条调查线路。

沿踏查线路记录观察到的不同树种,填写表2。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的树种需要采集枝、叶、花、果等器官,压制成标本以便鉴定,填写表3。

c)标准地调查

对树种种类多、分布面积较大的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根据树种种类、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设置标准地进行调查。标准地不宜设在林缘,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标准地面积400~600m2,正方形或长方形。

标准地调查内容包括树种名称、分布、数量等。填写表2、表4。

5.2.4优良林分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优良林分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

a)优良林分的确定

根据以下原则确定优良林分:

  1. 目的树种集中分布、处于中龄和近熟阶段的林分。
  2. 地形平缓、交通方便、分布相对集中,面积宜在0.3hm2以上,以便于管理、保护和今后的种实采集。
  3. 宜选同龄林或相差2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0.6。
  4. 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他经济性状明显优良,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

b)优良林分的调查

  1. 标准地设置

在确定的优良林分内,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标准地调查面积应占候选林分总面积的2%,标准地面积不小于400m2 。

  1. 每木调查

在标准地内实测每木胸径,调查标准地对角线上的林木树高、冠幅,目测树干通直度、结实情况。同时调查林分面积、地形、树种起源、林龄及郁闭度等,调查结束拍摄照片保存,填写表1、表4。

5.2.5优良单株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优良单株选择与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并根据目的树种制定选优指标。

a)优良单株的确定

1)林内选优:在确定的优良林分中选择或者在种源清楚且表现优良的林分中选择。

2)散生木选优:散生木因找不到对比树,选择时多以形质指标为主,同时考虑并比较其年生长量,确定是否入选。散生木候选优树应该是实生起源的成年植株,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其土壤条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选优方法:参考附录C,采用优势木对比法、小样地法、丰产树比较法以及优良性状入选法等方法。

b)优良单株调查

调查优良单株的树高、胸径、冠幅、重要经济性状、特异性状等,拍摄照片、采集标本,填写表1、表5。

5.3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调查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等。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

5.3.1资料查询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该区域内栽培林木种质资源基础信息,了解栽培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及利用情况。

5.3.2知情人访谈

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栽培特异林分和单株。

5.3.3调查登记

在资料查询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登记栽培树种种质资源类型、数量及分布,填写表1。

5.3.4优良林分调查

见5.2.4。

5.3.5优良单株调查

见5.2.5。

5.4古树群、古树名木调查登记

查询登记古树群和古树名木的现有资料,进行实地核查和补充调查,填写表1、表6或表7。

6内业整理

6.1外业调查表整理

核对外业工作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各类调查表,补充遗漏调查内容,对外业调查表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成册。

6.2影像整理

对拍摄的影像进行归类,并备份。核对影像资料的编号、种质名称与外业调查表相一致。

6.3凭证标本鉴定与整理

整理制作标本,组织鉴定并妥善保存。

6.4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根据统一编制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数据。

以树种为单位,统计每个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点、分布总面积、株(份)数、优良林分的数量和面积、优树的数量等内容。

6.5图件编绘

以省为单位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按照调查对象绘制分布示意图,包括优良林分、种子园、母树林、采种林、采穗圃、保存圃、保存林、植物园、树木园等的位置图。根据需要,按树种绘制种质资源分布图,标注该树种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位置。

7成果形式

7.1普查报告

根据附录A的要求撰写普查报告,报告名称《×××(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重点分析本地的林木种质资源多样性,突出体现地区优势和特色。对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利用潜力进行客观和综合评价。根据调查结果统计、编写树种名录和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7.2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

按照《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构建地方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库或信息管理系统,并与《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对接。

7.3技术资料汇集

a)管理与文书资料:文件、会议纪要、实施方案、培训照片、管理规章制度、技术经济责任合同等。

b)外业调查资料:调查簿、调查记录、外业登记表、凭证标本等。

c)图件资料: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照片、影像。

d)上述材料、图片和文字的电子文档。

e)各级管理部门要求的其他成果材料。

8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管理实行4级管理制度,即调查单位自查、市级检查、省级核查、国家级抽查。

8.1检查监督

8.1.1自查

调查组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需对清查、样地测设等调查图、外业记录资料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现场核查。

8.1.2监督检查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质量核查组,对调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质量检查要覆盖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国家林业局相关部门应对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进行必要的质量抽查。调查组应对各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8.1.3检查数量

a)市级检查不少于各区县调查总量(乡、镇行政区域)的10%。

b)省级核查:省质量核查组对辖区内各市、区、县组织核查,核查数量不少于该地区调查总量的5%。

c)国家级抽查:国家质量核查组对各省的清查结果进行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该省调查总量的3%。

8.1.4检查内容

a)调查因子正确率检查

1)定量调查因子:各项定量调查因子,包括经纬度、坡度、海拔、树龄、树高、胸(地)径、冠幅、树种分布面积等,测量误差要求小于5%。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者,以调查值为准;反之,则以检 (抽)查值为准。

2)定性调查因子:各项定性调查因子定性正确,填写无误;调查技术路线的制定是否正确,制定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b)资料内业检查

调查表格是否齐全,项目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文字资料有无错、漏。图、表、文字资料是否一致。是否随意改动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和文字资料。

8.1.5技术要求与工作质量评定

清查工作质量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级。

工作质量评定的标准如下表所示:

 

质量等级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种质鉴定正确率

≥95%

90%~95%

<90%

调查因子正确率

≥95%

90%~95%

<90%

种质信息漏登率

<5%

5%~10%

>10%

3项评定标准中,若有一项指标属于不合格,质量等级即判定为不合格;如3项均达到合格以上,则按最低的一项标准评定。

8.2检查结果的处理

对外业调查(包括实测与记载)达不到调查要求的,应重新调查。

数据录入不合格,应重新录入。

9验收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成果以会议形式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人员不少于7人,会议验收前将验收材料送专家组人员审查。验收程序主要包括调查单位汇报调查成果情况,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发表质量检查书面意见,专家组成员各自发表审查意见,验收小组形成统一意见确定评价等次,验收小组组长宣读验收意见。

验收结果评价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

10其他

各地根据调查区域和调查对象的实际需要,对外业调查表的记录内容进行适当增减和调整。

 

 

 

表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编号(1):

 

省(2)

 

县(市、区)(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种质名称(8)

 

种名(9)

 

种拉丁名(10)

 

属中文名(11)

 

属拉丁名(12)

 

科中文名(13)

 

科拉丁名(14)

 

树种类别(15)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我国特有树种 □国外引进树种 □其他树种

生活型(16)

○乔木○灌木○竹类

○藤本○其他

常绿性(17)

○常绿○落叶○半常绿

资源类别(18)

○收集保存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

○栽培种质资源

○古树名木

场所(19)

○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

○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保存林(圃)○种子库○其他

资源类型(20)

□群体(种源、林分)□家系□个体(优树、无性系)

□地方品种□选育品种□育种材料□其他

主要特性(21)

□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高效□其他

主要用途(22)

□材用□食用□药用□防护□观赏□其他

生长习性(23)

 

开花结实特性(24)

 

具体用途(25)

 

观测地点(26)

 

特征特性(27)

 

更新方式(28)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胎生繁殖)□无性繁殖(根繁、分蘖繁殖等)

原产地海拔(29)

 

原产地经度(30)

 

原产地纬度(31)

 

原产地年均温(32)

 

原产地降雨量(33)

 

原产地土壤特性(34)

 

保存地海拔(35)

 

保存地经度度(36)

 

保存地纬度(37)

 

保存地年均温(38)

 

保存地降雨量(39)

 

保存地土壤特性(40)

 

结实和产穗情况(41)

 

所处场所的面积或库容(42)

 

所属单位(43)

 

种植日期(44)

 

繁殖材料类型(45)

○植株○种子○营养器官(穗条、块根、根穗、根鞭等)

○花粉○培养物(组培材料)○其他

保存方式(46)

○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未保存

图像编号(47)

 


表1 填写说明

(一)适用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规定的4种类型种质资源,均应填写表1《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对于已经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可以根据现有档案数据并现场核查确认后填写。

(二)表格各项填写说明

  1.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或由系统生成资源编号。
  2. 省份: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 县(市):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 调查地点: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XXX乡XXX村,XXX良种基地,XXX林场等。
  5. 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 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 调查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 种质名称:每份林木种质资源的中文名称,示例:杉木融水种源、毛白杨001无性系、金枝槐等。
  9. 种中文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或亚种名。统一选用《中国树木志》及其所采用郑万均分类系统和哈钦松分类系统的种名(下同)。示例:油松。
  10. 种拉丁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Pinus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
  11. 属中文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示例:松属。
  12. 属拉丁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属名。示例:Pinus,外业阶段可不填。
  13. 科中文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示例:松科。
  14. 科拉丁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科名。示例:Pinaceae,外业阶段可不填。
  15. 树种类别:根据树种属性选填,打“√”表示,可多选。
  16. 保存场所: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根据保存场所选填,其他类资源不填。打“√”表示,单选。
  17. 生活型:选择乔木、灌木、竹类、藤木、其他填写,打“√”,单选。
  18. 常绿性:选择常绿、落叶、半常绿填写,打“√”,单选。
  19. 资源类别:分为收集保存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栽培种质资源,古树名木,按实际情况选填,打“√”,单选。
  20. 资源类型:分为群体(种源、林分)、家系、个体(优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指经过审定或认定的良种,新品种)、育种材料(指未经审定的可作为育种原始材料使用和储备的种质资源,包括优良林分、优树、半同胞家系、全同胞家系、杂交后代、无性系等),其他按实际情况选填,打“√”,可多选。
  21. 主要特性: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高效、其他填写,打“√”,可多选。
  22. 主要用途:选择材用、食用、药用、防护、观赏、其他填写,打“√”,可多选。
  23. 生长习性:描述林木在长期自然选择中表现的生长、适应或喜好。如落叶乔木、直立生长、喜光、耐盐碱、喜水肥、耐干旱等。
  24. 开花结实特性:林木种质资源开花和结实周期,如,11~13年始花期,结实大小年周期2~3年等。
  25. 具体用途:林木种质资源的具体用途和价值。如:生态防护树种、纸浆材、种子可榨取工业用油、园林绿化等。
  26. 观测地点:林木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特性观测的地点。
  27. 特征特性:林木种质资源可识别或独特性的形态、特性,如叶截形、树体塔形、结实量大等。
  28. 更新方式:包括有性繁殖(种子繁殖、胎生繁殖)、无性繁殖(根繁、分蘖繁殖等),可多选。
  29. 原产地海拔: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30. 原产地经度: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经度,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31. 原产地纬度: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纬度,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32. 原产地年均温度: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年平均温度,通常用当地最近气象台站的近30~50年的年均温度(℃)。
  33. 原产地年均降雨量: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年均降雨量,通常用最近气象台站的30~50年的年均降水量。
  34. 原产地土壤特性: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

土壤类型: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草甸土、漠土等(见附录B)。

土壤质地:轻壤土、中壤土、沙土、粘土、重壤土。

土壤酸碱度:pH值或pH值区间。pH值区间用pH a.0 ~pH b.0表示。

  1. 保存地海拔: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2. 保存地经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经度,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3. 保存地纬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纬度,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4. 保存地年均温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年平均温度,通常用当地最近气象台站的近30~50年的年均温度(℃)。
  5. 保存地年均降雨量: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年均降雨量,通常用最近气象台站的30~50年的年均降水量。
  6. 保存地土壤特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
  7. 结实和产穗情况:填写种子园、采种林的结实情况,采穗圃资源的产穗情况,其他可不填。
  8. 所处场所的面积或库容:种子库填写库容(m3),其他均填写面积(m2)。
  9. 所属单位:林木种质资源的所有权单位名称。
  10. 种植日期:种植林木种质资源的日期,年月日。
  11. 繁殖材料类型:林木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类型。包括:①植株;②种子;③营养器官(穗条、块根、根穗、根鞭等);④花粉;⑤培养物(组培材料);⑥其他。根据其具体类型选择,打“√”,单选。
  12. 保存方式: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方式。包括: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和未保存等。根据其具体方式选择一种,打“√”。
  13. 图象编号:该份资源对应图片的文件名。


表2 树种调查记录表

  编号(1):

 

省(2)

 

县(市、区)(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树种编码(8)

树种名称

生活型(乔木、灌木、竹、藤本)(12)

分布方式(集中、片状、散生、零星)(13)

资源数量

标本号(16)

原始照片编号(17)

中文名(9)

俗名(10)

拉丁文(11)

面积(m2)

(14)

株数(15)

 

 

 

 

 

 

 

 

 

 

 

 

 

 

 

 

 

 

 

 

 

 

 

 

 

 

 

 

 

 

 

 

 

 

 

 

 

 

 

 

 

 

 

 

 

 

 

 

 

 

 

 

 

 

 

 

 

 

 

 

 

 

 

 

 

 

 

 

 

 

 

 

 

 

 

 

 

 

 

 

 

 

 

 

 

 

 

 

 

 

 

 

 

 

 

 

 

 

 

 

 

表2 填写说明

  1.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2. 省份: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 县(市):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 调查地点: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要写清楚小地名,如XXX乡XXX村XXX林场XXX林班等。
  5. 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 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 调查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 树种编码:每个树种的流水号,按顺序编号。
  9. 中文名:树种的中文名称,采用树木志中的名称。
  10. 俗名:树种的别名或当地的俗称。
  11. 拉丁名:树种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外业阶段可不填。
  12. 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竹类、藤本4类,选填。
  13. 分布方式:分为集中、片状、散生、零星4类,选填。
  14. 面积:实测或估测每个群落该树种的面积,单位为m2
  15. 株数:实测或估测每个群落该树种的株数,可用1-10、11-50、51-100、101-1000、>1000几个数字范围表示。单位为株。
  16. 标本号:采集标本的编号,按相同的规则编号。
  17. 原始照片编号:每张照片都按照相同的规则编号。


表3 凭证标本采集记录表

                                                    编号(1):

 

省(2)

 

县(市)(3)

 

采集地点(4)

 

采集日期(5)

 

采集人(6)

 

 

采集份数(7)

 

经度(8)

 

纬度(9)

 

  海拔(10)

 

 

坡向(11)

 

坡度(12)

 

坡位(13)

 

 

生活型(14)

○乔木○灌木○竹类○藤本○其他

照片原始

编号(15)

 

树高(m)(16)

 

胸径(cm)(17)

 

冠幅(m)(18)

 

树龄(年)(19)

 

花(20)

 

 

果(21)

 

 

叶(枝)(22)

 

芽(23)

 

其他说明(24)

 

暂定植物名称(25)

 

鉴定结果

科名(26)

 

属名(27)

 

种名(28)

 

学名(29)

 

 

 

 

 

 

 

 

表3 填写说明

  1.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2. 省份: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 县(市):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 采集地点:填写采集的具体地点,如XXX乡XXX村,XXX林场等。
  5. 采集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6. 采集人:填写采集填表人员的姓名。
  7. 采集份数:按同号标本采集的实际份数填写。
  8. 经度: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经度,外业阶段填写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成DDDFF格式,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9. 纬度: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纬度,外业阶段填写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成DDFF格式,其中DD为度,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10. 海拔: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11. 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
  12. 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13. 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
  14. 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竹类、藤本、其他5类,选填。
  15. 照片原始编号:每张照片都按照相同的规则编号。
  16. 树高:用测高仪(或激光测距测高仪)实测,精确至0.1 m。
  17. 胸径:使用皮尺测量,乔木量胸围,灌木、藤本量地围,单位为cm,精确到整数。
  18. 冠幅:使用皮尺分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量测,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然后计算两个方向宽度的算数平均数,单位为m,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19. 树龄:估测树木的生长年龄。
  20. 花:描述观测到的花的形态特征。
  21. 果:描述观测到的果的形态特征。
  22. 叶(枝):描述观测到的叶(枝)的形态特征。
  23. 芽:描述观测到的芽的形态特征。
  24. 其他说明:记录有利用鉴定植物的其他特征,如特殊的气味、汁液等。  
  25. 暂定植物名称:调查者初步判定的植物名称。
  26. 科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
  27. 属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
  28. 种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或亚种名。
  29. 学名:该树种的拉丁名,包括属名和种名,如毛白杨的拉丁名Populustomentosa

 

 

 

 

 

 

 

 

 

                                       标准地编号(1):NO.

 

标准地林分因子调查

 

省(2)

 

县(市)(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经度(8)

 

纬度(9)

 

海拔(10)

 

 

坡向(11)

 

坡度(12)

 

坡位(13) 

 

 

母岩母质(14)

 

土壤类型(15)

 

植被类型(16)

 

 

标准地大小(m2)(17)

 

目的树种名(18)

 

林龄(年)(19)

 

 

枝下高(m)(20)

 

平均冠幅(m)(21)

 

林分平均胸径(cm)(22)

 

 

平均树高(m)(23)

 

郁闭度(24)

 

密度(株/公顷)(25)

 

 

林分面积(公顷)(26)

 

每公顷蓄积量(m3)(27)

 

起源(28)

○天然林○人工林

 

人工林种源(29)

 

树种组成(30)

 

 

林分健康状况(31)

 

结实情况(32)

 

 

标准地每木调查

 

表4 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

 

株号(33)

胸径(cm)(34)

树高(m)(35)

枝下高(m)(36)

冠幅(m)(37)

树干通直度(38)

结实情况(39)

其他(40)

 

 

 

 

 

 

 

 

 

 

 

 

 

 

 

 

 

 

 

 

 

 

 

 

 

 

 

 

 

 

 

 

 

 

 

 

 

 

 

 

 

 

 

 

 

 

 

 

 

 

 

 

 

 

 

 

 

 

 

 

 

 

 

 

 

 

 

 

 

 

 

 

 

 

 

 

 

 

 

 

 

 

 

 

 

 

 

 

 

 

 

 

 

 

 

 

 

表4 填写说明

  1.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2. 省份: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 县(市):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 调查地点: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XXX乡XXX村XXX林场等。
  5. 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 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 调查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 经度: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经度,外业阶段填写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成DDDFF格式,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9. 纬度: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纬度,外业阶段填写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成DDFF格式,其中DD为度,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10. 海拔: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11. 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
  12. 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13. 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
  14. 母岩母质:填写优良林分林地母岩母质,如石灰岩。
  15. 土壤类型: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名称、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或性质等。
  16. 植被类型:填写具体的森林植被类型,如松栎针阔混交林等。
  17. 标准地大小:填写标准地的面积,如40 m×40 m。
  18. 目的树种名:填写优良林分的树种名。
  19. 林龄(年):根据造林资料填写人工林优良林分的年龄,估测天然林优良林分的年龄。
  20. 枝下高: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21. 平均冠幅: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22. 林分平均胸径: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23. 平均树高: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24. 郁闭度:实测。
  25. 密度(株/公顷):实测。
  26. 林分面积:实测或估测优良林分的面积。
  27. 每公顷蓄积量:根据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求算。
  28. 起源:分天然林、人工林2类,选填。
  29. 人工林种源:如为人工林优良林分,根据造林资料调查该林分的种源。
  30. 树种组成:优良林分的树种组成比例。
  31. 林分健康状况:根据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生长状况,更新状况、病虫害程度等综合评价林分健康状况,填写优良、中、差。
  32. 结实情况:描述优良林分结实情况。
  33. 株号:按调查顺序编写。
  34. 胸径:使用测树尺测量,乔木量胸径,灌木、藤本量地径,单位为cm,精确到整数。
  35. 树高:用测高仪(或激光测距测高仪)实测,精确至1 m。
  36. 枝下高:测量从地面到树木主干上最低分枝的高度。
  37. 冠幅:使用皮尺分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量测,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然后计算两个方向宽度的算数平均数,单位为m,精确到整数。
  38. 树干通直度:目测。
  39. 结实情况:描述单株的结实情况。
  40. 其他:填写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表5 优良单株调查表

                                                     编号(1):.

省份(2)

 

县(市)(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种(变种)

中文名(8)

 

 

属中文名(10)

 

科中文名(12)

 

种(变种)

拉丁名(9)

 

属拉丁名(11)

 

科拉丁名(13)

 

经度(14)

 

 

纬度(15)

 

海拔(m)(16)

 

坡向(17)

 

坡位(18)

 

坡度(19)

 

树高(m)(20)

 

胸径(cm)(21)

 

冠幅(m)(22)

 

枝下高(m)(23)

 

单株立木蓄积(m3)(24)

 

土壤类型(25)

 

优良单株重要特征描述(26)

(描述特殊形态特征、重要经济性状)

 

 

 

 

 

 

照片编号(27)

 

拍摄者(28)

 

拍摄日期(29)

 

备注(30)

 

 

 

 


表5 填写说明

 

  1.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统一编号,或由系统生成资源编号。
  2. 省份: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 县(市):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 调查地点: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XXX乡XXX村XXX林场等。
  5. 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 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 调查时间: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 种(变种)中文名: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统一选用《树木志》及其所采用的哈钦松分类系统的种名(下同)。示例:油松。
  9. 种(变种)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Pinus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
  10. 属中文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示例:松属。
  11. 属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属名。示例:Pinus,外业阶段可不填。
  12. 科中文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示例:松科。
  13. 科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科名。示例:Pinaceae,外业阶段可不填。
  14. 经度:资源所在地的经度,外业阶段记录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为DDDFF格式,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15. 纬度:资源所在地纬度,外业阶段记录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为DDFF格式,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16. 海拔:古树、名木、优良单株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17. 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
  18. 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
  19. 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20. 树高:用测高仪实测,精确至1 m。
  21. 胸径:乔木量胸径,灌木、藤本量地径,单位为cm,精确到整数。
  22. 冠幅:按东西、南北两个垂直方向测量树冠垂直投影的宽度,然后取平均值,单位为m,精确到整数。
  23. 枝下高:测量从地面到树木主干上最低分枝的高度。
  24. 单株立木蓄积:根据树高、胸径求算立木蓄积。
  25. 土壤类型: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名称、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或性质等。
  26. 优良单株重要特征描述:包括特异性状,优树的优良性状描述。
  27. 照片编号:填写资源对应的照片编号,外业调查填写相机存贮的临时编号,内业及时整理。
  28. 拍摄者:照片的拍摄人员。
  29. 拍摄日期:照片的拍摄日期。
  30. 备注: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表6 古树名木调查表

                                                     编号(1):

省份(2)

 

县(市)(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种(变种)中文名(8)

 

 

属中文名(10)

 

科中文名(12)

 

种(变种)拉丁名(9)

 

属拉丁名(11)

 

科拉丁名(13)

 

资源类别(14)

○古树     ○名木

经度(15)

 

 

纬度(16)

 

海拔(m)(17)

 

坡向(18)

 

坡位(19)

 

坡度(20)

 

树高(m)(21)

 

胸径(cm)(22)

 

冠幅(m)(23)

 

传说年龄(年)(24)

 

估测年龄(年)(25)

 

实际年龄(年)(26)

 

生长势(27)

○旺盛  ○一般  ○较差  

○濒死○死亡

频度(28)

○多○中 ○少

古树名木重要特征描述(29)

 

古树历史传说或名木来历(30)

 

 

 

保护措施(31)

○挂牌保护

○未挂牌保护

是否落实专人管护(32)

○是○否

原挂牌编号(33)

 

管护单位或

个人(34)

 

存在问题(35)

 

 

建议(36)

 

 

照片编号(37)

 

拍摄者(38)

 

拍摄日期(39)

 

备注(40)

 

 

 

 


表6 填写说明

 

  1.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统一编号,或由系统生成资源编号。
  2. 省份: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 县(市):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 调查地点: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XXX乡XXX村XXX林场等。
  5. 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 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 调查时间: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 种(变种)中文名: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统一选用《树木志》及其所采用的哈钦松分类系统的种名(下同)。示例:油松。
  9. 种(变种)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Pinus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
  10. 属中文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示例:松属。
  11. 属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属名。示例:Pinus,外业阶段可不填。
  12. 科中文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示例:松科。
  13. 科拉丁名: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科名。示例:Pinaceae,外业阶段可不填。
  14. 资源类别:分为古树、名木三种类型,打“√”表示。
  15. 经度:资源所在地的经度,外业阶段记录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为DDDFF格式,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16. 纬度:资源所在地纬度,外业阶段记录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为DDFF格式,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17. 海拔:古树、名木、优良单株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18. 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
  19. 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
  20. 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21. 树高:用测高仪实测,精确至1 m。
  22. 胸径:乔木量胸径,灌木、藤本量地径,单位为“厘米”,精确到整数。
  23. 冠幅:按东西、南北两个垂直方向测量树冠垂直投影的宽度,然后取平均值,单位为m,精确到整数。
  24. 传说年龄:有传说,无据可依的作“传说年龄”。
  25. 估测年龄:“估测年龄”估测前要认真走访,根据不同树种的年平均生长量估计。有传说年龄的,可同时填写估测年龄。
  26. 真实年龄:凡是有文献、史料及传说有据的可视作“真实年龄”。
  27. 生长势: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确定其生长势等级,分旺盛、一般、较差、濒死、死亡等五级,打“√”表示。死亡古树不进行全县统一编号,但要填写调查号。
  28. 频度:根据当地资源量选填多、中、少。
  29. 古树名木重要特征描述:包括特异性状,特殊性状描述,如树体连生、基部分杈、雷击断梢、干腐、根腐等,如有严重病虫害,简要描述种类及发病状况。
  30. 古树历史传说或名木来历:简明记载群众中或历史上流传的对该树的各种神奇故事,以及与其有关的名人轶事和特异性状的传说等。字数多的可以记在该树卡片的背后,字数在300字以内。
  31. 保护措施:分挂牌保护、未挂牌保护,打“√”表示。
  32. 是否落实专人管护:打“√”表示。
  33. 管护单位或个人: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具体负责管护古树名木的单位或个人。无单位或个人管护的,要说明。
  34. 原挂牌编号:填写古树、名木、优良单位的原始编号。
  35. 存在问题:提出主要针对该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周围环境不利因素。
  36. 建议:简要提出今后保护对策建议。
  37. 照片编号:填写资源对应的照片编号,外业调查填写相机存贮的临时编号,内业及时整理。
  38. 拍摄者:照片的拍摄人员。
  39. 拍摄日期:照片的拍摄日期。
  40. 备注: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表7 古树群调查表

                                                     编号(1):

省份(2)

 

县(市)(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经度(8)

 

 

纬度(9)

 

海拔(m)(10)

 

坡向(11)

 

坡位(12)

 

坡度(13)

 

古树群数量(株)(14)

 

古树群面积(公顷)(15)

 

所属单位性质(16)

○村镇

○单位庭院

○个人庭院

○寺庙

○其他

树种1:种(变种)中文名(17)

 

 

树种1:属中文名(19)

 

树种1:科中文名(21)

 

树种1:种(变种)拉丁名(18)

 

树种1:属拉丁名(20)

 

树种1:科拉丁名(22)

 

树种2:种(变种)中文名(23)

 

 

树种2:属中文名(25)

 

树种2:科中文名(27)

 

树种2:种(变种)拉丁名(24)

 

树种2:属拉丁名(26)

 

树种2:科拉丁名(28)

 

其他树种(29)

 

平均树高(m)(30)

 

平均胸径(cm)(31)

 

平均冠幅(m)(32)

 

平均年龄(年)(33)

 

生长势(34)

○旺盛  ○一般  ○较差  

○濒死○死亡

古树群重要

特征描述(35)

 

古树群历史

传说或来历(36)

 

 

 

管护单位或

个人(37)

 

存在问题(38)

 

 

建议(39)

 

 

照片编号(40)

 

拍摄者(41)

 

拍摄日期(42)

 

备注(43)

 

 

表7 填写说明

 

  1.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统一编号,或由系统生成资源编号。
  2. 省份: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 县(市):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 调查地点: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XXX乡XXX村XXX林场等。
  5. 调查者: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 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 调查时间: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 经度:资源所在地的经度,外业阶段记录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为DDDFF格式,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9. 纬度:资源所在地纬度,外业阶段记录GPS仪的读数,内业整理为DDFF格式,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10. 海拔:古树、名木、优良单株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11. 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
  12. 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
  13. 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14. 古树群数量:该群古树的株数。
  15. 古树群面积:该群古树占地面积。
  16. 所属单位性质:该树单位所在地或权属单位的性质,选择村镇、单位庭院、个人庭院、寺庙、其他填写。
  17. 树种1:种(变种)中文名:该群古树数量最多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统一选用《树木志》及其所采用的哈钦松分类系统的种名(下同)。示例:油松。
  18. 树种1:种(变种)拉丁名:该群古树数量最多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Pinus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
  19. 树种1:属中文名:该群古树数量最多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示例:松属。
  20. 树种1:属拉丁名:该群古树数量最多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属名。示例:Pinus,外业阶段可不填。
  21. 树种1:科中文名:该群古树数量最多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示例:松科。
  22. 树种1:科拉丁名:该群古树数量最多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科名。示例:Pinaceae,外业阶段可不填。
  23. 树种2:种(变种)中文名:该群古树数量第二位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统一选用《树木志》及其所采用的哈钦松分类系统的种名(下同)。示例:油松。
  24. 树种2:种(变种)拉丁名:该群古树数量第二位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Pinus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
  25. 树种2:属中文名:该群古树数量第二位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示例:松属。
  26. 树种2:属拉丁名:该群古树数量第二位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属名。示例:Pinus,外业阶段可不填。
  27. 树种2:科中文名:该群古树数量第二位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示例:松科。
  28. 树种2:科拉丁名:该群古树数量第二位的树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科名。示例:Pinaceae,外业阶段可不填。
  29. 其他树种:该群古树种其他树种和中文名和拉丁名
  30. 平均树高:实测或估测该群古树的平均树高,精确至1 m。
  31. 平均胸径:实测该群古树的平均胸径单位为cm,精确到整数。
  32. 平均冠幅:按东西、南北两个垂直方向测量树冠垂直投影的宽度,然后取平均值,单位为“米”,精确到整数。
  33. 平均年龄:根据文献、史料、走访、实测等方式确定该古树群的平均年龄。
  34. 生长势: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确定其生长势等级,分旺盛、一般、较差、濒死、死亡等五级,打“√”表示。死亡古树不进行全县统一编号,但要填写调查号。
  35. 古树群重要特征描述:包括奇特、怪异性状,特殊性状描述,如树体连生、基部分杈、雷击断梢、干腐、根腐等,如有严重病虫害,简要描述种类及发病状况。
  36. 古树群历史传说或来历:简明记载群众中或历史上流传的对该古树群的各种传说故事,以及与其有关的名人轶事和特异性状的传说等。字数多的可以记在该树卡片的背后,字数在300字以内。
  37. 管护单位或个人: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具体负责管护古树名木的单位或个人。无单位或个人管护的,要说明。
  38. 存在问题:提出主要针对该古树群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周围环境不利因素。
  39. 建议:简要提出今后保护对策建议。
  40. 照片编号:填写资源对应的照片编号,外业调查填写相机存贮的临时编号,内业及时整理。
  41. 拍摄者:照片的拍摄人员。
  42. 拍摄日期:照片的拍摄日期。
  43. 备注: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附录A

××××(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参考提纲)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野生动植物、土壤。

二、社会经济条件: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基础设施。

三、调查概况:汇总现状主要指标,以便了解总体概貌。

第二章 调查工作简介

调查用图准备、组织准备、调查技术资料、用具与文具准备、宣传发动与技术培训、室内区划与外业调查、外业辅导与质量检查验收、统计汇总与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评审验收等工作过程的起止时间、具体做法。

第三章 资源现状

一、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

二、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三、栽培林木种质资源。

四、古树名木。

第四章 综合分析

总体情况比较,突出优势、特色;对本省(市、县)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利用潜力进行客观分析和综合评价。

第五章 建议

一、原地与异地保护总体设想。

二、重点树种种质利用计划设想。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环境因子分类标准

1地形因子   

1.1地貌   按大地形确定所在的地貌,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几大类。

1.极高山:海拔≥5000m的山地。

2.高山:海拔为3500~4999m的山地。

3.中山:海拔为1000~3499m的山地。

4.低山:海拔<1000m山地。

5.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

6.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

1.2坡向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1.北坡:方位角338°~360°,0°~22°。

2.东北坡:方位角 23°~ 67°。

3.东坡:方位角68°~112°。

4.东南坡:方位角113°~157°;

5.南坡:方位角158°~202°;            

6.西南坡:方位角203°~247°。

7.西坡:方位角248°~292°。

8.西北坡:方位角293°~337°。

9.无坡向:坡度<5°的地段。

1.3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6个坡位。

1.脊部: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15m的范围。

2.上坡: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

3.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

4.下坡:三等分的下坡位。

5.山谷(或山洼):汇水线两侧的谷地,若处于其他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洼,也应按山谷记载。

6.平地:处在平原和台地上的部位。

1.4坡度Ⅰ级为平坡<5度;Ⅱ级为缓坡5~14度;Ⅲ级为斜坡15~24度;Ⅳ级为陡坡25~34度;Ⅴ级为急坡35~44度;Ⅵ级为险坡45度以上。

2土壤因子

2.1土壤类型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记载到土类类型,见附表1。

附表1土类类型表

 

土纲

土类类型

土纲

土类类型

铁铝

土纲

砖红壤

半水

成土纲

黑土

赤红壤

白浆土

红壤

潮土

黄壤

砂姜黑土

淋溶

土纲

黄棕壤

灌淤土

棕壤

绿洲土

暗棕壤

草甸土

灰黑土

盐碱

土纲

盐土

漂灰土

碱土

半淋溶土纲

燥红土

岩成

土纲

紫色土

褐土

石灰土

塿土

磷质石灰土

灰褐土

黄绵土

钙成

土纲

 

黑垆土

风沙土

黑钙土

火山灰土

栗钙土

高山

土纲

山地草甸土

棕钙土

亚高山草甸土

灰钙土

高山草甸土

石膏岩

成土纲

灰漠土

亚高山草原土

灰棕漠土

高山草原土

棕漠土

亚高山漠土

水成

土纲

沼泽土

高山漠土

水稻土

高山寒冻土

 


附录C(资料性附录)

优良单株选择常用方法

 

1.优势木对比法

又称三株优势木对比法或五株优势木对比法,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10-15m半径范围内(其中包括30株以上的树木),选出仅次于候选优树的3-5株优势木,实测候选优树和优势木的树高、胸径,并计算材积,求出优势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与候选优树进行比较,若候选优树生长指标超过规定标准即可入选。否则,予以淘汰。该法一般在人工林或年龄结构较一致的天然林中使用,多用于林分内选优树。

附表2

候选优树与对比树生长量对比记录表

 

项目

胸径

(cm)

树高

(m)

单株材积

(m3

对比结果

优树>对比树

优树

 

 

 

胸径

%

1

 

 

 

树高

%

2

 

 

 

材积

%

3

 

 

 

优树年平均生长量

4

 

 

 

胸径

cm

5

 

 

 

树高

m

平均

 

 

 

材积

m3

2.小样地法

以候选树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如500m2),规划包括40-60株林木的林地作为小样地,把候选树与小样地内的林木按优树标准项目逐项观测评定,当候选树达到样地林木平均值规定标准时定为优树。

3.丰产树比较法

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树龄、立地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等一致条件下,在10-15m半径范围内,选择3株仅次于候选优树的结果量多、品质好、无病虫害的对比树,测量其单株产量,若候选优树单株产量高于对比树单株平均产量30%以上的,可选为优树。此法主要应用于经济林树种选择优良单株,优良类型和优良品系。

附表3

候选优树及丰产树对比记录表

 

项目

树高

(m)

胸/地径

(cm)

冠幅

(m)

目的产物产量

(kg)

出籽率

(%)

含油率

(%)

平均单果鲜重(g)

病虫害情况

……

优树

 

 

 

 

 

 

 

 

 

1

 

 

 

 

 

 

 

 

 

2

 

 

 

 

 

 

 

 

 

3

 

 

 

 

 

 

 

 

 

平均

 

 

 

 

 

 

 

 

 

结果比较:优树单株产量>丰产树平均产量%

          其他:

4.行道树的选优

在防护林带和行道树中选优采用此法。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其两侧各测5-10株树木的树高、胸径,计算平均值并与候选优树进行比较,达到标准的定为优树。

5.散生木的选优

散生木因不易找对比树,选择时多以形质指标为主,同时考虑并比较其年生长量(测量树高、胸径,并计算材积),确定是否入选。散生木候选优树应是实生起源、树龄10-30年生;还应注意其周围(半径10m以内)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不应有粪坑、猪圈、河流等特殊优越的土壤水肥环境,其土壤条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6.特异植株的选择

对于某些具有特异形状,其表现超出正常范围且稳定的树木,可以不受林分起源、分布状况等限制,只要有超常规的特殊表现均可选择。其选择目标有以下6点。

(1)抗病虫害。对成灾病虫、专食性害虫、专主寄生病具有明显抗性的单株。

(2)抗逆性强。在同种树种中特别抗盐碱、抗干旱、抗低温、耐瘠薄、耐水湿的单株;抗污染(工业废水、废气、粉尘等)能力特强的植株。

(3)生长性状特异植物。高或径生长特快的植株;大冠树种中树冠狭窄,平顶树中的主干明显者;雌雄异株或同株树种中的相反花型株;无性繁殖困难树种中的易生根株;多籽树种中的无花或无籽株;芽、叶、枝条、花序、花型、花色、果型异常而稳定的植株;矮生、花蜜腺丰富、香味浓郁的植株。

(4)物候异常的植株。比同种树种中发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物候期提前或推后明显,花期特长者。

(5)具有性状变异的植株或芽变。

(6)叶、花、果、木材、树皮、根皮、分泌物、内含物等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树木。

 

Copyright ©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 金华花卉网     技术支持:金华八婺网络有限公司     浙ICP备14012986号
主办单位:金华市园林花卉技术研究所     金华市园林花木行业联合会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胜利北街615号
电话:0579-82386789      E-Mail:jhhh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