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诚信守法、包容进取
——竹马乡关于“竹马精神大讨论”活动答记者问
2011年年初,竹马乡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示范,在全乡开展了“竹马精神大讨论”活动,浓缩、总结带动学习型农村、企业、学校建设,营造了崇尚学习、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日前,竹马乡党委书记汤云飞就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竹马精神大讨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答:今年年初,乡党委、政府组织班子成员到云南等地进行了考察,发现在这些地方创业的竹马人不辞艰辛,勇敢创业,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竹马精神。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灵感——全面深入挖掘“竹马精神”,对其进行总结、浓缩,并以此为指导,更好地谋划竹马今后的发展。
当时,正值“创先争优”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认为竹马人的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与党中央提出的“创先争优”有着相通之处,于是,决定以“创先争优”为指导,在全乡范围开展“竹马精神大讨论”活动。
问:此次活动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答:总的来说,此次活动共分座谈讨论、征求意见、征文活动、“竹马精神”初步形成四个阶段。
年初时,乡党委、政府就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座谈会,集思广益,丰富竹马精神内涵,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进一步明确“竹马精神”的要义。此后,还在全乡机关召开了“竹马精神大讨论”征文活动,深化、浓缩竹马精神。目前,“竹马精神”已初步形成,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讨论形成的“竹马精神”进行转化,将“竹马精神”运用于实际工作,指导实际工作。
问: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讨论,总结出“竹马精神”应该是怎样的精神?
答:这些精神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例子上总结出来的。在竹马这片热土上,竹马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走出竹马,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竹马人包容并蓄,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财富……“敢为人先、诚信守法、包容进取”这十二个字就是竹马精神的概括总结。
竹马地处浙中金衢盆地,不靠海、不沿边,山多地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是,竹马人勇于克服种种不利条件,敢为人先,冲破旧模式,践行新思维,开拓进取,抓住机遇领引竹马走上远航的征程。郭店村的党支部书记郭文奇过去穷得连一顿纯正的大米饭都吃不起,现在则是云南好几个水泥厂的大老板。他说,穷则思变,十几岁时他就靠卖茉莉花就赚了1000多元钱,高中毕业就去云南做茶叶生意,之后生意越做越顺,在云南、山东、北京开起了自己的茶庄。“现在全国花茶的生意都掌握在金华人手里,金华的则掌握在竹马人手里!”他自豪地说。而这正是竹马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有着敏锐商业头脑和博大胸怀的竹马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总能诚字当头,奉公守法,奋勇拼搏,与时代和潮流并驾齐驱。从前竹马“向家源”在金华人嘴边几乎就是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同祖辈一样,老村支书潘惠孙尝尽了贫穷的滋味,立志要寻找致富的门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家源村四周环山,茶叶种植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潘惠孙夫妇从200元起家,做起了茶叶生意。由于经营思路超前,他们就把茶叶生意做到了东三省,还创办了水泥厂、建材公司。之后,老潘审时度势,又把目光投向了高新技术产业,创办了中德合资的金华高峰新型管业有限公司。从最初的茶厂到传统的水泥行业再到现代高科技的PE管业,竹马人一次次抓住机遇,顺应时代潮流,也一次次证明了竹马人的眼光、才干和胆识。向家源村人均收入也翻了几番,不但摘掉了村里的“穷”帽子,而且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勤劳吃饱饭,懒病要讨饭”,“气力浮财,用掉会来”,在竹马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常能听到一些类似的乡土俗话,竹马人自强不息,埋头苦干,为了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他们勤学苦干,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30多年前,下张家村经济十分落后,交通极为不便,但做生意讲的就是一个“诚”字,虽然村集体欠债严重,但村书记钱瑞华却不气馁,他日思夜想,思考如何还清贷款,让村民尽快致富。经过几年亲身尝试,他提出发展苗木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想法。认定这条致富路后,下张家村的苗木种植迅速从几亩地扩大到几十亩,从单一的茶花,到多系列茶花,从年利润几千元,到产值上百万。到2005年,村里已有300户钟起了花卉苗木,2010年村民年均收入超过一万元,当年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现在,国内第一个“国际茶花物种园”在竹马下张家落成,“竹马牌”茶花申请成功,成为了省级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产品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敢为人先、诚信守法、包容进取的“竹马精神”在新时期彰显着竹马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竹马也必将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继续紧跟时代步伐,为竹马更好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