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一台大型吊车开进永康市东城街道河南一村村级工业功能分区,开始对这里成片的厂房进行拆除。这标志着该村低效用地改造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一年前,本报就关注过河南一村为支持“五水共治”工作,舍弃每年400万元的集体收入,改造村级工业功能区的事迹(详见2014年7月25日一版“河南一村腾空有7万平方米低效厂房的村工业区” )。在永康市规划、建设、东城街道等部门单位的引导下,该村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并将依托紧邻总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成总部中心的“后花园”。
早在2002年,河南一村采用“众筹”的模式,在华溪北侧建起村级工业功能分区。建成后的区块占地7.8万平方米,共有57幢厂房。当时,村里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出租土地,由村里统一进行建设,出租给入驻企业。所有权归村里,出资人可享受10年租金收益。
“按照原来的合同约定,从今年开始,厂房出租收益将收归村集体,每年能有400万元收入。” 河南一村村委会主任王胄培算了一笔经济账,这笔钱如果均摊给村民,每人每年能分到2500~3000元。
然而,工业功能分区毗邻华溪,大量“低小散”企业入驻后,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是捧着“金饭碗”继续“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还是痛下决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王胄培在思考着。
而开始有的村民算的多是经济账。“把这里拆了,我的企业搬哪去?再也租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厂房了。”村民王钱波租在工业区生产五金配件,刚开始他坚决反对。
不过,改造方案出来后,让王钱波和全村1618名村民吃了颗“定心丸”:拆除后的工业功能分区土地一部分用于华溪河道整治,一部分用于复垦,一部分留给村里自主开发。方案中最为村民看重的,就是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为村里长远发展预留了空间。
“我们一家三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儿子今年27岁了,连找个对象都难。拆除后,能让村里进行农房改造,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又可以让水质、空气变好,我们应该支持。” 王钱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