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最少的资源消费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要求,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近日,来自英国格罗斯特大学教授Allan Mitchell来到北京林业大学,和园林专业师生交流关于景观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在讲座上,Allan Mitchell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在各种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性设计的观点。
景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是生命的支持系统,是各种自然非生物与生物过程发生和相互作用的界面,生物和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有赖于景观的健康状态。如果把人与其他自然过程统一来考虑,那么景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人类生态系统。
如果从生命和人的需求来认识景观,那么景观的上述生命支持功能就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诸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食物生产、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教育场所等。
无论对自然生命过程还是对人类来说,景观能否持续提供上述生态服务功能,取决于景观能否自我更新和具有持续的再生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可以说,景观设计就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可持续景观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
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首先要认识所处环境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目前城市景观设计案例中,在植物配植的设计上,过于强调绿化的园艺技术和工程技术,贪快求简,仅仅形成简单的所谓“乔、灌、草”结构,生态过程被忽视,植物中间竞争激烈,正常生长形态遭抑制,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受阻,病虫害猖獗,养护成本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那么,在城市设计中,植物配植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答案是:一个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满足自然植物的自我完善的循环系统,满足微生物、植物、鸟类及各种亲近人类动物的生态系统,满足对水土保护、空气净化、水净化等起最大限度的调整功能的系统。
这个系统能给生物提供更多和谐有序而稳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建立复合层次、优美季相色彩的植物群落,城市景观仅提供低度人工管理,景观资源可持续维持和发展,这些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城市各区绿色植物配植要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匹配,与城市及周边植物景观形成整体、动态稳定的绿地生态体系。
城市中的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应模拟地带性群落的结构特征,遵守“生态位”原则,建立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利用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差异,采用耐阴性的个体大小、叶型、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互惠共生、以乔木为骨架的乔灌草复合群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新植物品种的引进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为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依据。在与本土化植物互惠共生的前提下,形成生物多样性。不仅从植物系统本身出发,还应考虑人类可亲近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如鸟类等。植物配植中,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界其他要素如阳光、空气的需求。
植物在满足其“生态位”原则的基础上,还应从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韵律等方面考虑,以期达到生态、科学、美学的高度和谐,与城市景观及形态、美学相融合。
Mitchell重申城市的特殊性。他说,城市中更需要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进行农业生产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景观设计和建设及管理过程都能考虑到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我们的景观就有望更接近于可持续性。比如,当人的干扰在自然系统的可承受范围内、不足以导致系统再生能力衰退的情况下,或是通过人类的干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无疑值得提倡。有机农业便可以被认为是这样的可持续景观。
Mitchell教授坚信,人类的基因与绿色植物间有着某种联系。只有将社会、经济、自然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要从“自然的”和以生态为中心着手,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