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顺国际花卉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等二十多家国内花木龙头企业负责人共同参加了探讨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如何才能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经济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变化,此时花卉企业共聚一堂研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如何引导花卉生产,促进花卉消费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为花卉走进大众提供参考。
向下延伸的“新需求点”
市政消费俱往矣。毫无疑问,花卉消费已经从“向上”走市政的高大上路线转而“向下”走普通消费者路线。但是在此过程中,花卉企业首先要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当下企业应该明白消费者需求是有层级的,而且对于低层次产品需求的人数量级也依然庞大。以虹越为例,通常是两个档次的产品都准备,但对于生产商而言,要把自己的目标人群分清楚,做好产品的人不要太在意低端的,市场有一个逐渐淘汰过程。
既然市政渠道已经基本关闭,那么如何向下延伸开拓更多的私人消费市场?要继续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无论是类似于花集、广州缤纷等企业的B2B模式还是诸如爱尚花、Roseonly等企业的B2C模式,以后还应不断涌现。江胜德则强调了移动端的作用,他表示,PC端的好时代事实上大部分园林花卉企业都没赶上,而当下勃发的移动端则是一个不能再错过的机会,因为消费者渴望更便捷、随时随地的消费模式,毫无疑问,移动端能契合这一点。
当然,即使线上做得再风生水起,也依然不能忽视线下的作用。当下切花消费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无数花店在推动市民认识、理解、养护花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而盆花可以借鉴这一点。
目前花卉消费主要集中在大型批发市场中,而这些批发市场又主要分布在沿海,因此下一步如何将花卉消费终端向普通的市、县、镇转移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他认为,目前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生产方面,更是销售模式的转型升级。
清晰辨别“常态定义”
什么是花卉行业的新常态?如果说大众消费的迅速扩张且消费方式多样化是“新”,那么生产与消费保持增长、价格总体波动不大应该是以后的“常态”。
2013年花卉价格降为行业有史以来最低点,花卉产业进入调整期。不过虽然市政消费花卉数量减少,个人消费却持续扩大,规模化生产、高品质花卉的时代已经开始。
的确,这在2015年年宵花的消费上已经有所体现——各地花卉消费除少数种类外,几乎是一片飘红,而且一些“离谱”的价格明显见少。从生产端而言,花卉生产应该和当地气候结合起来,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这样能显著降低成本,可以在目前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下获得更多优势。比如四川的攀枝花、西昌地区就适合种植开花类植物。这一点海南大信园林董事长余长龙也深表赞同:在海南生产凤梨,成本在10元以下,怎么能没有优势?严春新认为,红掌、凤梨等传统花卉如果批发到每盆40元至50元已经是很“恐怖”的价格,其中利润很大,目前的价格是回归正常。
而在市场端,消费者购买时并不专业评判品种好坏、新旧,而是对品质、功能性开始有一定要求。从夏溪市场得出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主要位于100元到500元的区间,500元以上的高档花卉购买力也很强,但大型组合盆栽没有销路,因为这不符合当地的消费者业已形成的以花卉作为走亲访友伴手礼的习惯。
除了节庆消费之外,日常消费也趋于稳定,李虬用一组数据证明花卉消费的稳定增长——去年小盆栽销量上升30%以上;今年大年初六,广州的小盆栽批发就已经启动;品牌效应也开始在批发环节有所体现,其价格比非品牌高10%。
无处不在的“局部调整”
显然,中国花卉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当中,这就意味着花卉产业处处都存在着调整,这些调整有的正在发生,有的则需要行业中的每一份子要有求变的意识。
从大的方面来说,应尽力提高花卉产业在政府规划中的地位。陕西省花卉协会副秘书长张建民表示,现在不少地区的花卉产业仍然处于“游击生产”和“马路市场”的情况——生产区域小而散,没有规模效应;花卉市场建了没多久就要拆,经销商没有稳定的经营场所。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各地的花卉协会要尽快提升协会资质,争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那么,各地政府该如何调整对于花卉产业的政策?还要不要扶持某些企业?对于花木业的引导应该实行“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的态度。政府应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而非让本地的种植户一窝蜂地去种植某样产品。
对此,很多费用政府不减免才是公平的,这样才能让种植户、企业形成“卖的东西要种好”的正确观念。与会者都认为,当下花卉产业已经过了扶持某个生产企业的时间,而应转为“谁推广补贴谁,谁推广谁受益”的阶段。首先应该从各个花展上着手调整,增加引导消费者的环节,而不再仅仅是圈内交流。
从小的方面而言,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产品结构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当前在没有确定竞争优势的条件下,暂时不要只生产一个品种,否则还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