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住建部于2014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三部委联合发文,16个城市成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21年7月,郑州遭遇“千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根据气象部门数据,7月20日16时至17时,雨量达到201.9毫米,突破历史值,降雨程度历史罕见。7月下旬,受台风“烟花”影响,部分沿海地区也普降暴雨。
作为已经建设五年的海绵城市,郑州投入了500多亿元打造城市防涝排水工程,因此这场暴雨也引发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质疑。那么,郑州暴雨是否说明海绵城市无用?如何才能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海绵城市?应当怎样去建设海绵城市?
关于海绵城市的专家观点
清华大学原校长陈吉宁: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反思传统、单一的治理洪涝灾害方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慎志: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套用一种模式
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海绵城市建设要有系统性方案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海绵城市不能除超标准的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
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左其亭:海绵城市的作用不能夸大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赵燕菁:发展适合中国特点的抗洪防涝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