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雨,高温多湿的气候,褐斑病又要来势汹汹,许多种柑人还是分不清褐斑病和急性炭疽病,误把褐斑当炭疽,盲目用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招认清褐斑病
1.带尾须病斑
柑橘褐斑病,也叫柑橘链格孢褐斑病,主要是由交链格孢真菌危害柑橘引起的病害。褐斑病菌主要危害嫩叶、新梢和幼果,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和枯梢。受害叶片上产生的褐斑常带有尾须,形成一个眼型病斑。
2.微凹陷,黄色晕圈
在危害部位会形成褐色至黑色小点或病斑,病斑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略微凹陷,有黄色晕圈。
3.枝梢弯折、枯死
嫩枝上的危害症状与叶片的相似,病斑在枝梢上数量不等,可沿输导组织扩散。当病斑环绕枝梢大半圈时,枝条弯折,环绕一圈时,枝梢枯死。
4.幼果表面木栓化龟裂
幼果谢花后立即发病,刚发病时病斑针头状,随后扩大成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果脱落。不脱落的幼果病斑随果实膨大而凸起,表面木栓化龟裂。
褐斑病发生的高峰期是春夏高温多湿的季节(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夏季阴雨连绵或大雨后持续阴雨,果园都有可能爆发褐斑病。
褐斑病在柑橘抽梢期、花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都有发生,其中春梢和秋梢发病最重,夏梢发病较轻。适合发病气温为28~32℃,合适温度湿度下致病菌快速增殖,几小时就遍布全园。肥料不足、排水不良、树势弱、伤口多的果园易发病。
高感品种需警惕!
褐斑病菌具有专化性,只感染贡柑、茂谷柑、椪柑等部分柑橘品种,一旦被侵染,很难防治。
如果有果农们想种植贡柑、椪柑等高感病品种,前期的园区规划很重要!选择微坡、光照足、沙壤土质且周边无柑橘园的地方种植,降低果园的湿度和初侵染源,减小褐斑病的防治难度,使种植更容易成功。
防治措施
1. 合理施肥,使用腐殖酸或海藻素等有机肥冲施,提高树势;抽梢期叶面补充锌肥和镁肥,促嫩梢老熟转绿。
2.合理修剪,避免封行,保证通风透光,减少果园湿度;清理病枝,减少侵染源。
3.雨前雨后重防,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雨前使用杀菌剂比雨后用药效果要好很多。新媒体管家
4.保证药物覆盖的时间跨度,杀菌剂保护期过去后应该及时补药,多雨天气要抢晴穿插打药。
5.对于感品种如贡柑,褐斑病和炭疽病多同时发生,容易混淆,选择对两种病害都有防效的杀菌剂,一举两得。
推荐药物
1.发病前推荐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代森锰锌和铜制剂如氧化亚铜、氢氧化铜、喹啉铜等。
2.发病后推荐使用具有内吸性的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是防治该病的主流药物,如氟硅唑、戍唑醇、甲环唑、丙环唑等。另外啶酰菌胺、腐霉利、异菌脲等防治效果也不错。保护性与内吸性杀菌剂同时使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