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难而去之易”,要把四明山毁掉的树林再恢复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记者日前深入四明山区采访发现,毁林开垦现象尽管基本得到遏制,但还林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树木的成长自然无法一蹴而就,然而更严峻的难题莫过于:要对已毁林的山地花木有序清退,而这里几乎就是当地农民的“口粮山”。山民眼下的收入来自于此,同时更长远的生态价值也系于此。政府部门正在用各种方法,尝试解开这道已经无法躲开的难题。
在花木地上套种香榧等经济树种
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山上随处可见一排排用草绳捆扎起来的花木,连同泥球堆在山路边上,等待装上卡车。
正是这样,几千万株花木年复一年地被运出山,去装点外面的世界。而四明山大量表层土伴随着花木的泥球而流失了。这个数字是极其惊人的。遥感监测显示,四明山区域的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近130平方公里,比4个海曙区的面积都大。
去年,市政府作出了《关于严禁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划定四明山约六成的林地,为严禁开发区并禁种花木。去年数据显示,在这个区域内种有花木约3.4万亩。
有序清退、生态修复,从去年开始成为四明山区的关键词。记者在鄞州区章水镇里梅村的一个山头看到,在樱花地里已经套种上香榧苗和银杏苗。鄞州农业局林业科毛锡龙告诉记者:“一般是间隔4米种一株香榧,这个主要是经济价值考虑。嫁接之后就可结香榧果,为农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银杏主要是绿化的考虑。此外,我们还沿着等高线种植茶叶,目的是利用茶树的发达根系来锁住易被雨水冲刷的表土。”
采用花木与香榧、猕猴桃、红豆杉、楠木、银杏、茶叶等经济和生态树种套种,是眼下四明山区普遍采取的修复手段。政府部门期待,随着经济和生态树种逐渐成林逐步退出花木生产,从而逐渐恢复森林植被。
但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由林业部门出资的经济和生态树种,免费提供给村民进行套种,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不得已,不少村只能自己贴钱雇人种上。而根据计划,余姚、奉化、鄞州三地今年在禁止开发区要完成生态修复7353亩。
奉化溪口计划外迁五分之二花木
随着对毁林开垦的打击力度加大,四明山区毁林开垦势头得到有效遏止。据记者了解,余姚、奉化、鄞州等地去年查处毁林开垦行政案件58起,刑事案件6起,追究刑事责任7人。
奉化、鄞州等地也开始鼓励花农“走出去”。奉化市林特总站副站长陈云奇告诉记者:“我们已经与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签署了一万亩花木基地的意向协议,鼓励愿意前往外地的花农,联合去外地发展花木基地,逐步压缩四明山区域内的花木种植面积。”
“横峰土质好,和我们这里气候条件也近似。更重要的是,地租费用和劳动力成本都比我们这里低得多。”
根据设想,奉化溪口约有2万多亩花木,约五分之二将迁出溪口核心景区。陈云奇表示,之前已经召开过农户座谈会,有部分农户有意向外迁发展。
这一切是否能顺利推进,无疑取决于让花农在外地重获新的发展。事实上,四明山村民对花木的依赖超乎想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四明山区花木生产快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户年收入普遍在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在这里,每家每户都种植了樱花或者红枫,村民间的谈话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培育苗木、怎样卖得更好展开。“我们这里靠山林经济,最能挣钱的就是种植花木了。花木赚到的钱,比传统的靠毛竹产业,多出几十倍。”
不可忽视的是,等香榧等经济作物结果,并给村民带来稳定的收入,尚需要近10年时间。无疑,如何为村民带来可以替代花木的收入,已经成为执行这项生态修复工作中最富挑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