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生态修复、湿地修复、森林旅游等大区域类型的项目,要求最大程度地保护原有植被,并尽可能应用近自然状貌的树木,各地都大力提倡发展乡土树种。而乡土树种亦凭借区域性、适应性、抗逆性、珍贵性、经济性、历史和文化性等特点,在苗木市场中发展平稳。
在乡土树种红火发展的今天,是否意味着站上这个风口,任何“猪”都能起飞?接下来,我们聊一聊乡土树种在应用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认清机遇与挑战,才能走好种植乡土树种这条路。
种植者——认知观念不正确
乡土树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一树种,在本地是“乡土树种”,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外来新奇树种”了。有些苗友只看到外来树种的新奇,而没有考虑该树种能否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盲目引种,最终血本无归。因此,建议栽种前可以先引进一些树种实验性种植,等到确定树木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才能大面积种植。
设计者——设计盲目,无个性
在绿化规划中,一些设计者忽略了乡土树种的种植,还有一些设计者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不了解乡土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性,没有将乡土树种纳入设计之列。而部分园林景观在搭配方面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没有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可以说,设计师对乡土树种的不了解是乡土树种推广的一大障碍。
开发利用——进展缓慢
当前,乡土树种虽然在绿化工程中的运用多了起来,但是还存在园林绿化部门对绿化树种的开发利用工作不够重视的问题,使得乡土树种在引种、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开展缓慢。乡土树种虽然是很好的绿化资源,但是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利用,那么在新树种驯化和推广方面就会受到很大阻碍,导致乡土树种进入城市绿化工程中的速度又变慢一些。乡土树种得不到充分利用,不仅会造成园林树种结构老化加速,种类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
市场——苗源缺乏,收益一般
现在乡土树种的发展虽然不错,但是市场对乡土树种的需求量还不是非常大,因此还没有形成乡土树种的需求市场。乡土树种繁育比较容易,但是因为需求量不高,所以价格也不高,利润更不可能高,所以种植的人自然会减少,一减少苗源就少,因此在绿化工程中很难大量使用,形不成市场,这极大限制了乡土树种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