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过了仙源湖度假区的牌坊,便进入桂花的世界。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素有“中国桂花之乡”之称,这里有状元红、金球桂、硬叶丹桂等上百个品种,占世界已知桂花品种80%以上。
在一枝桂花的推动下,安地镇的旅游、饮食、深加工、文创经济等业态催生美丽经济,“花”满婺城。
今年,是第十二届仙源湖桂花节,通过“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运作模式,为桂花文化的发展和桂花产业的振兴续航助力。
截至10月底,今年安地镇已接待游客102.2万人,收入1.78亿,而仅10月1日——19日桂花节期间,安地镇游客量达14.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97万元。
一路花变迎来新生
受桂花树苗售卖行情低迷影响,“桂花不贵”成了近几年的常态。如何才能让这份“香甜产业”走得更远?
作为第十二届仙源湖桂花节的系列活动之一,10月17日下午,一场主题为“安地桂花产业发展”的桂花论坛在该镇的巨龙温泉旅游度假村举办。
本次桂花论坛云集了中国花卉协会领导,国际桂花品种专家,国内院校教授、学者,金华本地林业种苗管理部门人员,桂花种植户和桂花深加工产业界人士等。论坛中,专家学者就桂花新品种的培育及申报、桂花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桂花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市场前景等进行了专题讲解与交流。
在论坛现场,专家还对安地镇的桂花产业把脉问诊。指出安地桂花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虽然已小有规模,但在转化经济效益上仍需努力。专家学者和产业人士就如何有效发展桂花产业、完善桂花种植、开发衍生品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安地镇项村早在改革开放初,就率先发展桂花苗木产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规划产业的发展之中,涌现出一批种植能人。经过数代人对桂花产业孜孜不倦地探索,安地镇打出了“中国桂花之乡”金字招牌,项村如今已建成著名景点十里桂花长廊,每到金秋时节,游人如织。
面对漫山遍野正处于“低谷期”的桂花树,安地镇项村一方面对种植园进行提档升级,另一方面积极谋划产业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2003年,安地镇项村如项自然村村民鲍志贤组建了省级民办“华安桂花研究所”,2001年通过了我国首个桂花新品种省级科技鉴定——“天香台阁”。“天香台阁”具有单朵最大直径可达3厘米、花期长、花朵大、可作年宵花销售等几大优点,不愧为桂花界经久不衰的“人气王”。行情好的时候,一株胸径15厘米的“天香台阁”能卖近10万元。
“天香台阁”的问世给项村广大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当时,只要农户种植了这个品种,平均每户人家收入能增加一万元。”安地镇项村党支部书记鲍健说。
“华安桂花研究所”作为省级种子资源库和木犀属物种园(桂花就是中国木犀属众多树木的习称)通过收集发展现有品种、培育新品种、校企合作等方式,先后培育出胭脂红、早馨、金灿、葱郁等通过国家林业局认证和木犀属国际登录中心认证的新品种。介于原有省级种子资源库建于山地,地势陡峭,且交通不便,为了更好地发展桂花种植业,婺城区安地镇政府在十里桂花长廊的中心地带重新规划了140亩土地,欲打造全世界品种最齐全、设备最完善、科研、教学、交流为一体的中国桂花精品物种园,对桂花这一物种起到保护、延续、完善的作用。“桂花种植前后经历过两次‘低谷期’,这是第三次。而这样的‘低谷期’正是我们打基础、搞研发的好时候。研究者要耐得住寂寞。” 项村党支部书记、奔月合作社负责人鲍健说。
桂花宴引来八方客
据统计,安地镇年产桂花量达400~500吨,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一些高产桂花品种亩产鲜花可达300公斤以上。做足鲜桂花这篇文章,将是延长产业链的突破口。
安地的农家菜,以“鲜香咸辣”而闻名。而其中这一味“香”,如何与桂花相结合,当地政府和农家乐经营户都在动脑筋。
本次桂花节上,为打响“安地美食”的农家乐餐饮品牌,安地镇以花为媒,将桂花入宴,通过“安地美食十大碗”评选活动,组成“安地美食十大碗”菜谱,挖掘一批传统美食,又推出一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创新美食。
干锅桂花鸡、桂花糯米藕、桂花馒头、桂花麻糍、桂花糕……活动现场,各式各样极具安地特色、仙源风味的菜品新鲜出炉。最终,入选“安地十大碗”的菜品有:美味酱鸭、干锅桂花鸡、蜜汁南瓜红烧肉、曲项向天歌、糖醋小排等。
“准备时间久,用料好,才能做出好菜肴。再加上我们安地的桂花,那就更具风味了。”印象岩头的老板兼主厨夏卫萱说,自家的干锅桂花鸡以自家放养土鸡为原料,加以桂花进行点缀,在色、香、味等方面得到提升。
这几天,安地镇六石栋土菜馆的一道小吃——桂花馒头,吸引了远近的食客。
“这馒头由蔬菜汁和面粉制作而成,虽然原料里没有添加桂花,但是以桂花及枝干为造型,所以‘桂花馒头’极具安地特色。”六石栋土菜馆的大厨王涛说。
“我就是看了那天的‘安地十大碗’比赛慕名而来的,准备多尝试几家店,尝遍安地的美食。”市民吴先生说。
桂花小食甜入心
到了安地,怎有不赏桂花、不吃桂花糕的道理?
依托桂花节的强大引流,桂花糕成为安地镇最早走向市场的小吃之一。软糯香甜的口感夹杂着桂花的阵阵香味,这是往来安地的游客们不肯错过的美味,也是安地村民致富增收的好路子。这几年,靠着朋友圈和电商推广,安地桂花糕的销路也越来越好。
桂花节期间,江宜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做桂花糕,销量最好的一天,她的奔玉桂花糕售出了十几炉、近3000片。一季桂花糕,不过短短两个月,可她的销售额可达20余万元。
“今年桂花节启动时适逢‘双节’,不少原本中秋节准备送月饼的人,改送桂花糕了。我们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生意太好了。”江宜说。
桂花糕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江宜花了一番心思,除了用料好之外,还增加了各种口味,红色的是酒糟味、绿色的是艾草味、黄色的则是玉米味,各种各样的颜色放在蒸锅里,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她家的桂花糕销量大增。
沿着安地镇桥头一路向南,车行之处不时出现几家售卖桂花糕的小摊。咬上一口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桂花糕,别提多满足。“浸泡、研磨、过筛……这其中的工序多着呢。”上干口桂花糕负责人申建清说。
自2014年起,就尝试线上售卖、快递邮寄的上干口桂花糕,不仅销量、营业额双“丰收”,也走出了安地镇,在周边地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近两年,上干口桂花糕更是搭上了“直播带货”的快车,一季下来,营业额高达十几万元。
“口味太多反倒分散精力,我们店主打销量最好的糯米味和黑米味。”申建清说,“顾客们都说我们这桂花糕韧性好、有嚼劲,每年都来买。”
除了桂花糕,勤劳肯干的安地人民还将桂花做成了桂花酒、桂花糖,如今这三个桂花系列产品,成了安地的另外一张名片。
文创周边“花”开四季
食用桂花产业给村民们的收入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受限于季节,往往一年只能经营两个月左右时间。为了让桂花实现四季销售,安地镇利用桂花文创出圈,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在项村,我们见到了一款刚刚打磨成形的笔筒。这是用桂花树枝制成的笔筒,可谓是变废为宝。
原来,在项村随处可见一些疏于管理的桂花苗木,或者是本身有破损不够美观的树枝。往常,这些树枝都是一砍了事;今年,通过设计、打磨,一根根废树枝变成了工艺品。
为了物尽其用,大家还用粗一点的枝条做笔筒,细一点的枝丫做成毛笔。安地镇党委书记洪一政还给这支毛笔取了一个寓意好兆头的名字——蟾宫折桂。
利用桂花独特的香味,安地镇还开发出几款小资产品——香薰、桂花纯露。试想,将吸满桂花纯露的压缩面膜轻敷在脸上,再点上一盘熏香,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目前,这一系列具有品牌文化的文创产品都在小范围推广试用阶段,市场反馈良好,后期将有望批量生产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