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三角洲(滨州·惠民)绿化苗木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苗博会”),今年进入第9个年头。本该在春季举行的此次大会,却因疫情延期到秋天。
苗博会每年都会根据国家政策、苗木行业发展,针对性地策划相关主题论坛和活动。今年的主题是“苗木惠民,生态黄河”。在这一主题下,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绿化行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拉开序幕。
国家林草局,北京林业大学,滨州市、惠民县相关领导,林木种质资源国家创新联盟成员单位,黄河流域九省市园林、林业科研院所,以及园林、苗木企业等200余人参会。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副会长、森林康养分会会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改司原司长刘拓在致辞中表示,地处黄河之滨的惠民,去年通过了国家园林县城的专家组考核,林业基础雄厚,是林业强县,可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森林康养,发挥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假日经济、网络经济的内外拉动作用,逐步形成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重点谈到黄河区域高质量发展与苗木产业升级。
对于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刘勇表示,高质量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大树栽植不是高质量,栽下树木即成林这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的做法,给高水平园林绿化埋下了隐患。树木老化、造林领域没有强调幼化概念等也影响了苗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苗木产业如何升级,刘勇从品种多样化、设施化、专业化等方面给出了对策,涉及苗木定向培育、苗圃分化、拉长产业链、产学研紧密结合等。
“一个基因决定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决定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影响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林业和草原种质资源库负责人、中国林科院林研所首席专家郑勇奇,在会上重点阐述了我国及国际林木新品种选育的现状和趋势。
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脱节,宣传不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侵权容易、侵权成本低、维权困难,郑勇奇认为这是影响我国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几大因素。关于如何应对,他谈到了保护植物范围逐步扩大,加强国内乡土植物育种,强化育种者新品种权保护意识,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等对策措施。
惠民县副县长吴表辉在会上介绍了惠民县苗木产业发展现状———育苗面积23万亩,万亩以上大型苗木基地(园区)5家、千亩以上苗木基地54家,苗木专业种植户1万余户。
以白蜡、国槐为主要产品的惠民苗木既是优势,也是短板,惠民白蜡、惠民国槐在品牌打造的同时也导致了当地苗木品种相对单一、同质化和结构过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科技转化率低、技术队伍短缺等情况。
“未来,惠民将以解决当前苗木产业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区域特色、耐盐碱植物选育研发、苗木产业转型升级等思路,立足转型促产业、融合三产延链条、汇贤聚才谋远景,擘画惠民绿化行业发展蓝图。”吴表辉说。
“苗木规模宣传过大,山东省真正苗木面积有多大,应该好好摸摸家底,林苗一体化是时代产物,苗就是苗,林就是林,应减少社会对苗木的误解。”山东省林学会理事长徐金光介绍了我国目前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面向未来的新趋势、新需求、新模式等。
他还提出了多项发展建议,如摸实情、挤水分、去产能,去劣留优,由苗木转向花卉,树立大育苗的理念,培育容器苗,树种特色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