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展现建设“重要窗口”的生动实践,展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调研人员、媒体记者深入金华4个县(市)、38个行政村进行采访报道,通过系列调研报道,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对准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充分反映金华市为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阐释背后的根本动因、制度优势。
走进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一幢幢精致气派的花园洋房排列有序,一片片植被茂密的苗圃花田绿意盎然。
下张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茶花村”,位于竹马乡东南部,由下张家、麻园、坝上3个自然村组成,村里耕地面积约1050亩,有村民335户976人,其中党员42名。目前,全村98%的农户都种植花卉苗木,其中种得最多的是茶花,村民年人均收入超5万元。
高群亮是下张家村村民,2012年从部队退伍不久的他,做起了茶花销售、苗木种植的生意。在他的记忆中,早年间的茶花苗木,销量都是靠双腿“跑”出来的。但如今,他和花农们外出次数大大减少,只需要在花圃里等着,就能不停地收到订单。“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我正式做这行之后,就开始大量使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销售,货款也是通过网银接收,方便又快捷。”高群亮说,各地网络交易平台的普及和运用,让下张家村的茶花和其他苗木更广为人知,销量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茶花为下张家村的村民们带去了机遇和美好的生活。“茶花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钱瑞华。1976年,服役6年的钱瑞华选择回到家乡,并担任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钱瑞华外出考察各地农业经济,在村里试种过蔬菜、甜玉米,但因为土壤条件不适宜、原始资本积累缺位、技术支撑薄弱等原因,经济效益都不理想。
1996年,钱瑞华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业作为发展方向,走“特色强村”之路,打开了竹马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土地流转,下张家村腾出了1050亩连片基地,引进24个茶花种植大户,签订10年包租合同。下张家村的村民成了花农,跟着茶花大户们学到了技术、挣到了工钱。此后数年,下张家村的党员带头承包土地、种植茶花,并坚持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引入了1000多个茶花新品种,茶花产业风生水起。
在钱瑞华的带领下,下张家村探索出一条茶花产业全民小康路,繁荣了周边的茶花经济。同时,村里还连年举办大型茶花节,在今年3月的金华首届“云上茶花节”上,线上线下的花卉苗木成交量超3500万元。
物质富裕了,精神也要富有。2016年10月,下张家村茶花文化礼堂落成。礼堂定位为“中国茶花文化产业园”,三个楼层均紧紧围绕茶花主题设置场馆。村里还组建了中老年健身队、青年妇女舞蹈队、锣鼓队等群众文化组织,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年来,下张家村还先后投资医疗设施、整顿河道清理、修建道路、增加亭台楼阁、建成太阳能垃圾房等,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日益清新优美,幸福指数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