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一些缺水的盐碱地,他们不翻耕,翻耕以后也不开沟,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水。但是有一点可以做到,在30-50亩之间,造一个大型的环形沟,这样就可以利用深沟来排水,同时起到降盐碱的作用。
环形沟是保证排水排涝的关键,没有环形沟就不能快速排水。每个区域,根据它种植的苗木不同,苗木的习性不同,含水和降雨量不同,做成有层次的大沟小沟。
掌握耕作的合适深度是提高耕地质量、发挥翻耕作用的一项重要技术,耕地深、耕层厚、土层松软,有利于贮水保墒。耕层厚而疏松,通气性好,有机质矿化加速。
但是在某些条件下,如在多风、高温、干旱地区或季节,深耕会加剧水分丢失;翻耕过深,易将底层的还原性物质和生土翻到耕层上部,未经熟化,对幼苗生长不利。
■ 粘土、盐碱土宜深耕,沙土宜浅耕;
■ 秋耕宜深,春耕宜浅;
■ 休闲地宜深,播种前宜浅;
■ 土层较厚,表底土质地一致宜深,土层较薄,有石砾的土壤宜浅;
■ 干旱、多风地区不宜深耕,否则会造成失墒严重,提墒困难。
此外,耕地深度还要根据农机具性能和经济效益而定,畜耕的浅些,机耕的深些。一般机械翻地深度18~20厘米为宜。
在化学肥料大量使用以前,农民冬天都会做一样事情,叫做犁冬田,把土地翻上来,晒、冻,又是消毒,又整合有机物,又能氧化;另外,再加上一些塘泥,作为一种补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