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行业当前阶段,一部分定位不明确、粗放经营的苗圃被市场淘汰,同时一些品种选择对路、苗木质量好、诚信度高、服务到位、市场嗅觉灵敏的苗圃企业逐渐脱颖而出。时移世易,苗木人唯有转变思路,顺势而为,方能不被淘汰!
从前靠炒作,靠引进、选育新品种进行销售,就能迅速见效甚至赚大钱的方式,现在行不通了。
“新品种未必是好品种”已形成共识,种植了新品种也未必能卖得出去。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的绿化工程,使用苗木大都以乡土树种为主,对新品种的使用非常慎重,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
在市场行情看涨的情况下,有人会误以为这是个遍地黄金的产业,加之进入门槛低,很多苗农市场意识不强,什么畅销就生产什么,结果出现了同质化、低品质的恶性竞争,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随着建设美丽中国大形势的推进,苗木行业迎来新机遇,市场重新洗牌。那些做得好的苗木生产者必然会乘势而上,抢占先机。在产业新常态下,苗木生产者应多跑多看,通过考察调研,增进交流,扩宽人脉,从而更好地指导生产。
从事苗木行业,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和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并付诸实践才行。什么地区有什么苗?各地苗市有什么大的变动?市场上出现了什么新产品?政府绿化造林出了什么新政策?哪里有大项目,需要什么苗子?这些信息,都是一个成功苗木人必须要掌握的。
随着从业人员的年轻化,苗木人在信息资源上的竞争也逐步白热化。在这点上,年轻人更擅长捕捉各类信息,也更擅长在信息方面开展自我营销。在信息时代,有流量,有曝光,就意味着更多商机。
长期以来,小规模苗木生产经营者常在一块地中种植十多个或几十个品种的苗木,造成了大而全、大而同的局面。如果采用科技手段,从冠型、分枝点、高度、冠型等要求上提高科技培育成分,则生产出的苗木就会受到市场青睐。
目前,一些地方生产的苗木以同规模、同形态的居多,生产方与需求方很难合拍,这就给个别在姿态和长势上奇特的苗木留下了较多的高价位空间。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必须不断提高苗木产品的质量,树立精品意识,开拓市场,提高种苗的比较效益。
一些苗木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质量水平,立足于自身资源,打造精品苗木,在生产上重视机械化、精品化、容器化,彩色化的苗木培植,不仅用于园林绿化,而且走进千家万户,如一些精心培育的小型盆果、盆景、盆花,在市场上销售很旺。
在绿化苗木产业中,其生产、经营的区域是不尽相同的,树种品种及树形树势的差异也较大。因而,制定产品标准和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规程难度较大。
但随着园林景观建设总量的不断增大和景观风格的多元化发展,行业的提档升级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品牌的打造,都要求苗木生产必须用标准化作支撑,比如容器育苗、公路及城市的行道树苗木,这样的苗木会大有市场。
回头客是用诚信换来的,而不是用金钱买来的,一个没有诚信的苗圃是走不远。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信息化时代,一次有意无意的失信,不知不觉中就会传遍全行业。
因此,苗木生产企业只有在业界树立良好的口碑,才能为苗圃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铺天盖地的苗木信息中,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察到了南、北方的信息不同,南方的苗木供应信息都标有价格,而北方的苗木供应信息大都没有价格。
新常态下的苗圃需要转型,苗木市场必定由“成本决定售价”的传统观念,转换成“售价决定成本”的新意识。苗圃经营者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有效降低成本。较低的成本能帮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决定性地位。
要树立合格苗木培育意识,合格苗就是当前市场上需求的一级苗和二级苗,要及早淘汰干形弯曲、严重偏冠、有病虫害的三级苗。
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的同时,要选择差异化种植方式,即错开时间上市销售,要形成一定产量,达到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批量生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以优争先,以量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