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常说,做花海旅游十有八九是亏损,原因何在?位置、花海属性、面积、投资节奏、园区特色文化和主营收入是决定花海旅游的生死因素。
位置选择
位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于花海位置而言,要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仅仅交通便利、周围人口密集可能对一个慢慢成长的园区是足够的,但对于一个想一炮打红、快速盈利的园区是远远不够的。
下列条件应引起花海从业者的重视:一是周边1小时车程具有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习惯和消费时间的人口要多,这类人口最好超过200万人;二是靠近外来游客多的旅游区,外来游客人数全年不少于500万人,且旅游旺季必须同赏花的时间相匹配。
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因为条件一保障了当地有一定的游客,条件二保障了持续不断的外来游客。因此,在旅游城市的旅游区附近建设花海无疑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花海属性
再来说花海属性,花海粗略分为观赏型花海、背景型花海。观赏型花海赏花是主题,游客来的第一目的是欣赏各色花草,花海中的吃喝玩乐是服务,园区的主营收入是赏花门票。
背景型花海中,花海提供一个优美的场景,游客来的主要目的是在优美花海中拍婚纱照、举办婚礼、住宿餐饮、户外活动、亲子、开展儿童教育、展览展示等,园区的主营收入是花之外的经营项目。
花海属性不一样,面对的客户群也不一样,赏花型花海的对象是非特定的大众游客;背景型花海的对象是特定的需求人群。他们各自对应的宣传方式、营销队伍和经营手段也不一样。
观赏型花海又分为生产型花海、纯观光型花海。
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山东平阴的玫瑰、新疆霍城和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北京平谷的桃花、安徽亳州的药用芍药和牡丹、河南南阳的月季、兰州的食用百合、内蒙古的食用向日葵、甘肃酒泉的育种花田等,都属于生产型花海。
上述景区的花在开花时节可以观光,花后可以收获种子、果子、种球、花茶,或者药材、种苗等,这类花海以生产为第一功能,通过生产就能盈利,旅游永久定位为附属项目,其收益永久定位为锦上添花式的额外收益,纵使门票收入远远超过生产收入,经营者也会牢牢抓住生产功能不放松,绝不本末倒置。
心里有了这样一个原则,从业者在人员配备、投资支出等方面,便有了一个取舍标准,面积的增大和减小,投入的增加和减少,都以生产市场的变化作为唯一取舍标准,绝不会因为游客的增加而盲目扩大面积,也不会过度向旅游方面投资,因为花海旅游项目资金设备闲置率比较高,特别是在北方会更高,很是占压资金。
这种在具有一定历史的自然花海或者生产花海的景观基础上构建的花海,有一定自发的游客基数,在对原有景观不做大的改造前提下,对其主题进行强化、景观进行提升,既比较轻松,也比较容易成功,如果上述花海又靠近游客较多的旅游城市,自然能快速成功和盈利。
上海鲜花港的“郁金香花海”、四川新津县新希望集团的“花舞人间”花海、北京首农集团的“紫谷伊甸园”花海等,则属于纯观光型花海。
该类花海主要是获得赏花门票收益,其背后常有财力雄厚的企业予以多年、持续不断、甚至不计成本的重型投资,企业能忍受连续多年的投资建设期和营销成熟等待期,直至建设成功和营销成功。
纯观光型花海投资回收期较长,有的甚至高达10年以上;如果小企业做此类花海,面积小了还可勉强维持,面积大了财力往往跟不上,甚至建设期还没有走完就因资金断裂或回报不及预期等原因而夭折。
纵观近几年国内上马的很多花海项目,大都属于此类纯观光型花海,项目老板简单以为租块地、种上花草,就可以像生产型花海一样宾客立即盈门,门票立即到手,且会相当可观,甚至更误以为门票收益不但能完全覆盖成本,而且会获得不菲的收益。殊不知,生产型花海已经在那儿开了若干年、等了若干年,方圆百公里乃至全国早已闻名遐迩,只需稍加宣传、稍加完善服务设施,游客便会蜂拥而至。
故而纯观光型花海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时间的磨炼和特色的打造,因为花草的生长需要时间、景观的打磨塑造需要时间,木本花卉和宿根花卉生长到较佳的观赏效果更需等待数年,游客对园区的了解和认可也需要时间,绝不是三两年就可以成熟的。很多人只是看到人家的花海在挣钱,却忽略了那些花海已经存在了多少年。
背景型花海是以赏花为引流,用优美的花境和环境来增值园内的其他收入。
广州番禺的百万葵园给客户(不是一般游客)提供了一个以婚纱摄影、婚礼举办、婚宴和住宿为主的场景,客户在优美的花丛中拍婚纱照、举办婚礼和婚宴,成为周边待婚男女崇尚的圣地,也成为园区的主流收入;而一般游客前来产生的门票、餐饮、购物等收入,只算作附带收益。
四川成都的漫花庄园离市中心较近,确立了以花园餐饮、朋友聚会、婚宴为主的特色模式,每逢花开时节,络绎不绝的游客便来此赏鲜花、品美食。
山东日照的花仙子景区更是特色鲜明的婚纱摄影花园,园区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以“婚纱摄影”为主、“影视外景拍摄和旅游”为辅的思路,连利润丰厚的婚宴都舍弃不做,精准地向影楼宣传,已与周边六省市共计四百余家影楼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摄影公司提供了一流的婚纱摄影景观服务,并获得了满满收益。
山东济宁的“紫缘香草园”以亲子和婚纱摄影为主题,也取得了较大成功。而北京和上海的鲜花港,则是以盆花生产、切花生产和花卉展示为主题;山东济南后花园仲宫镇以学生儿童户外拓展、科普教育、动手实践为主题。
花海面积
关于花海面积,背景型花海常在150亩至400亩之间,此类花海园区运营成功者较多,也是很多小型企业投得起、见效快的花海类型。但要注意,背景型花海要有一定的建设用地或设施用地。
纯观光型花海的面积,尽量控制在300亩以内。生产型花海的面积则要根据生产需求来定,像向日葵、油菜花、玫瑰花、万寿菊等花田,大到几千上万亩都有可能。对于花海规模,千万不要陷入盲目追求面积的误区,的确有很多人喜欢大规模的花海,但也有很多人喜欢一步一景、小家碧玉式的精致景观和各色花境。各有各的特色,建立在盈利基础上扩大的规模才叫有效规模,否则多出来的规模都是风险。
投资节奏
关于投资节奏,花海项目相对来说,是重投资和需持续性投资的类型。
花海成本,大家往往以为不高,实际很高。部分是一次性建设成本,如花草树木、基建道路、服务设施等;部分是持续性消耗成本,如地租、浇水、施肥打药、除草、人工、电费、宣传费用、一年生花草的重复购买和种植、围绕旅游服务的各类人员(售票、保安、保洁、宣传、其他工作人员)开支等。
很多从业者准备足了一次性建设成本资金,但忽略了持续消耗性成本资金,往往是园子建成了,但没有运营资金了。
他们的配比应该是1誜3,即如果拿出100万元建设完花园,那么就要配套300万元持续消耗性成本预算,并要留足未来5年不盈利的维养费用。
维护成本是影响所有花海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维护成本与花卉种类及栽植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过多栽植一年生花卉,特别是采用营养钵带花苗移栽,效果好但成本很高,应多采用花期长的木本花卉和多年生宿根花卉,且不建议花卉种类过多,遵循量大就是美、简单就是美的原则配置植物,并多布置一些造型花卉,提高档次,增加趣味性。
从投资到盈利的时间周期也要有防御型认识,花海本身属于投资周期超长、受益周期也超长的项目类型。
像山东菏泽的赵楼牡丹园,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每年多多少少还要投资,但是800年过去了,它还在盈利,而且是每年持续增长型盈利。总体来说,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投资会越来越少,盈利越来越多。
赏花型花海因为赏花是主营收入,各种宿根、木本花卉和花境的打造需要时间,常要1至2年的种植期,2至3年的生长成景期,再加2至3年的推广宣传期,才能开始盈利,时间较长,即使种植成形后,每年也要做一些花样变动,以不断吸引游客。
背景型花海可简单种一些几个月即可开花的草花,快速做一些雕塑景观,便可吸引更多游客来园区消费,因为这种园区种植花草的目的是吸引客流,而非主营收入,相对来说投资周期较短。
特色文化和主营收入
每一个花海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这个特色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我们常说去成都吃美食、去景德镇看瓷器、去云南看鲜花,实际上是冲着那儿的文化去的。
每个花海在建设之初就要确立自己的文化标签,要么是婚庆式花海,要么是童话/亲子式花海,要么是生产型花海。
另外,每一个花海都必须有自己的主营收入,主营收入是花海盈利的关键,它往往同园区的特色吻合,互相强化,比如有的花海以餐饮为主营收入,有的以婚纱摄影为主营收入,有的以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大课堂为主营收入,有的以生产为主营收入。在建设和运营中,园区必须树立特色文化和主营收入为核心的发展原则,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浪费资金和时间。
关于位置和花海类型,再补充一些具体建议:如果花海周边人口密集而且富裕,交通方便,可以发展纯观光型花海,但是必须控制好规模,或者根据旅游人数的增加,循序渐进增大面积。
纯观光型花海总体规模不宜超过300亩,一是游客因体力原因,很难游完面积太大的园子;二是在效益上,收入并不会随着面积增加成正比例增加;三是游客不会在花海乐园开业第一年就家喻户晓,瞬间爆满,常需要几年时间的宣传逐渐了解;四是随着面积增加,成本也随之增加,增长的利润会被增加的成本对冲掉。
纯观光型花海试图给游客一个一望无垠的大面积花海景观,想法正确,但经济角度来说错误。一望无垠的大面积花海,必须要在自然花海或原有生产型花海基础上去构建。
如果花海周边人口密集、交通方便、但不富裕;或只是人口密集、但交通不方便、人口不富裕,只能说明此地花海项目有前景,需等待消费人群成长和培育,那么不可发展纯观光型花海,可发展生产兼观光型花海,把停车场等服务设施预留好,按照景区要求把园区广场道路规划好,根据自有资金循序渐进建设,然后将生产兼观光型的花木种植到园区,一边获取生产型收益,一边慢慢等待旅游市场的成长和收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