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28日继续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通报,4月27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例,其中3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分别为上海2例,内蒙古1例;3例为黑龙江本土病例。米锋强调,一些地方连续发生输入性关联病例和多起聚集性疫情,要继续加固防控薄弱环节。米锋表示:“4月27日,全国连续13天无新增死亡病例,当日治愈出院的境外输入病例为疫情发生以来最多;但连续21天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一些地方连续发生输入性关联病例和多起聚集性疫情,要继续加固防控薄弱环节,坚决阻断疫情传播,精准抓好内防反弹。”
发布会介绍了疫情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情况。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到一定冲击,将创新贸易促进方式,推动进口多元化。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受疫情的影响,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都有所下降。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特别是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米袋子”“菜篮子”供给保障有力。魏百刚介绍:“目前,我国小麦从南到北大多处于抽穗扬花灌浆期,整体长势好于去年,也好于常年,再有一个多月就收获了。小麦产量占夏粮的90%以上,今年夏粮丰收有较好基础。目前,春播进展顺利,进度达到三成左右。早稻插秧基本结束、面积增加,扭转了连续七年下滑的势头。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年年丰收,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我们仍然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生猪生产形势也持续向好。一季度末与去年底相比,全国生猪存栏增加了1000多万头。供给端有保障,猪肉批发价格已连续10周下降,每公斤降了6块钱左右,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供给增加,价格基本回落到常年水平。
然而,受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的返乡农民工滞留乡村,是当前农村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将引导留乡农民工回归老本行,以及培育一批创新业态,吸纳农民工就业。曾衍德介绍:“引导留乡农民工领办合办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社,开办家庭农场,兴办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开展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代耕代种等服务。近期,一些留乡农民工利用网络平台,发展农村电商、直播直销、体验农业等,闯出了就业的新门路。要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安排留乡农民工就业。”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农业保供压力大增,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强调,在加紧农业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秩序的同时,对生态环保的要求不打折扣。农业的绿色发展依然摆在突出位置。廖西元表示:“在果菜茶优势生产区的175个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685个畜牧生产县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在200个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在100个县实施农膜回收行动;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实施水生生物保护行动。”
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同时,沙漠蝗虫灾害也给一些国家的农业生产雪上加霜。今年,巴基斯坦暴发蝗灾后,中国派出了专家组支援当地。眼下,巴基斯坦、东非的蝗灾仍在持续。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介绍,中国做好了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装备援助的准备。隋鹏飞表示:“3月9日,第一批农药、药械与援巴的防疫物资同机送达卡拉奇。4月25日,援助巴方的30万升农药和50台装备全部到位。当前,巴基斯坦境内蝗灾的演进形势和我们专家的预判基本一致,第二波蝗群正陆续形成,也正是我们援助的药物药械派上用场、开展大面积灭杀的好时机。东非的沙漠蝗灾也在持续发展,我们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了技术支持和物资装备援助的准备。”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农产品贸易也受到影响,进口增幅低于往年同期,出口降幅多年少见。其中,进口增长8.9%,进口增加比较多的是肉类和大豆。出口下降5.6%,受影响最大的是水产品,出口额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低,同比降幅达到18%。隋鹏飞指出,3月份以来,不少农产品出口企业遭遇退单;国际生产供应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