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39人被检测出血铅异常。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建立了一个支柱产业,却毁掉了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值还是不值?
迁移或关停污染拆解厂、发展万亩花卉产业、走“农业综合体”道路……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随之摆上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时隔三年,浙江在线记者踏上这块曾经满是疤痕的土地,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它转型的阵痛与新生。
“血铅工地”转型万亩花木基地
行走在峰江街道亭屿村花卉路上,满眼尽是葱茏的花木。这里是路桥花卉园区,也是浙江省级苗木精品园。近万亩的绿色波浪顺着马路向外绵延,与远处的青山连成一片。
当地村民说,花卉园区建成以前,这里是一大片金属拆解厂。3年以前,这里遍地都是垃圾,空气中常年充斥着焚烧塑料的臭味,熏得人头脑昏沉。
2011年3月,血铅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审视周边的生活环境。关停或迁移高污染的拆解企业,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被正式提上当地政府议事日程,而发展花卉产业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晶元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政府33家招商引资的花木企业之一,面积370亩,今年已经入园第3年。在这个花木企业里,种植着30多种名贵花木,包括红豆树、金丝楠、江南水杉、香樟、红枫等。
公司老板钟正能说,峰江街道政府为招商引资,免除了入园企业3年地租,同时完善道路基础设施,这对他们当初入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现在进入第三年,我的花木产品已经逐渐打开了市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而在刚开始那会儿,我们遇到的难题真不少。”钟正能回忆说,2011年他刚开始接手这块土地时,空气中的污染物还没有完全扩散,直接影响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不少花木死亡。
钟正能说,这几年引入的花木企业让空气质量改善了很多,之前的臭味消失了,空气中的漂浮物也逐渐被植物吸收干净,现在他的花木成活率达到了99%。
“不过土壤的污染并不是短期能够修复好的,有的可能已经永久性被破坏了。即使是我们现在利用的土地,也需要通过植物的吸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来净化它。”钟正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