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金三银四,两个月时间,花朵成为金东大地上夺人眼球的“网红”。
伴随赏花游的兴起,包含吃住购等在内的“赏花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游客们已不再满足于探春赏花以及“打卡拍照”,特色民宿、花艺体验、文创产品等成了新消费需求。
然而,“赏花经济”也面临着天然的困境。花开有期,繁花落尽,打出“赏花”旗帜的景区村庄在热闹之后也需冷思考: 怎样摆脱“季节尴尬”,让赏花不再是春季的“一次性买卖”?如何让“赏花经济”跳出同质化竞争?赏花地还能拿什么来吸睛吸金?

4月22日,我们走进渔歌小镇菊园,一眼望去,随处都能看到一片小花海,10万株不同品种的格桑花,已经在向游客们“招手”。
放眼金东各地,“花节庆”此起彼伏,“花景观”随处可见,“赏花经济”乱花渐欲迷人眼。
开春以来,浙中地区各大旅行社纷纷推出了多条境内外赏花路线,相关产品预订量均有所上涨。根据同程旅游发布的《2019居民春季赏花游趋势报告》,今年春季赏花游最热门花卉是樱花、油菜花和桃花。
3月中旬,在赤松镇琥岩村上汪自然村,樱桃花竞相绽放引来不少游人;同一时间,傅村镇上姜村的200亩油菜花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去采风;3月23日,第九届源东桃花节在丁村水库大坝上开幕。赏桃花、游桃园、看非遗、尝美食……仅7天时间,源东乡就接待赏花游客超40万人次; 随后,施光南音乐广场、艾青公园以及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里也是一片片姹紫嫣红,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游园赏花;进入4月,曹宅镇鹤岩村“惊现”紫色浪漫山头,慕名而来的游客将芝樱花的美在自拍中发挥到了极致……
据不完全统计,仅三四月,全区有近20个“赏花胜地”,以花为主题的公园、 美丽乡村更是不胜枚举。

以花为媒带动了赏花人气,然而打出“赏花游”旗帜的乡村,都不得不面对“花如海时人如潮,繁花落尽人罕至”的尴尬。
家住杨高畈村的黄满贵表示 ,清明节假日,在横腊看花海人很多,但除了芝樱花开时节,其他季节来的游客基本没有。而且,受地理位置限制,行车难、停车难问题也比较突出。“上山的车太多了,而且山路有点窄,不好开,十点多才到山顶。等我们到的时候发现停车场已经没有什么车位了。”他说。
同样有这种现象的还有赤松镇琥岩村,每到3月下旬,村庄的房前屋后、田野间到处盛开着樱桃花。村里人告诉记者,樱桃花开得最好的那几天,村里几乎天天开着车来赏花的人,一到周末,人就更多了。“我们村里就属樱桃花开和樱桃成熟的这段时间人气旺一点,等到了无花可赏、无果可摘的季节,村里就很难再看见有游客来玩了。”琥岩村党支部副书记汪增海明显感受到游客量因“花开花落”而“四季分明”。
由此可见,无论是横腊芝樱花还是赤松樱桃花,都不同程度地遭遇着同样的尴尬。这些尴尬折射到旅游服务上,就会出现“忙时超载、闲时闲置”的状况。“我区赏花旅游点多在乡间田园,花开的时候,人流爆发式涌入,景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交通、餐饮难以承载。花季一结束,这些旅游配套设施则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目前部分乡村赏花游都是粗放型的,并没有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打造。游客的无组织性和客流量的不可预见性,让赏花目的地的接待者无法提前准备;农村的不良交通路况以及规模档次略低的农家食宿,也让游客多有埋怨,基本成为“一次性消费”。

花期过后,如何变现“花”的价值,避免“昙花一现”?努力让一年四季花常在,是金东不少景区追求的目标。
这两年,赤松镇的锦林佛手文化园因成片的马尾花而名声大噪,半人多高的紫色花朵既新颖又脱俗。此外,每到七八月份,园区内色彩明艳的太阳花,粉、白两色的波斯菊形成的美丽花海,也成了不少新人拍摄婚纱照的绝佳选择。“我们此前还撒下了虞美人、百日草、紫茉莉等不同花期的种子,为的就是形成四季常绿、季季有花可赏的景观环境。”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鲜花次第开放,花期能从三月初持续至十月底。
在傅村镇上荷塘寨春农场,“赏”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这个以农业种植、观光旅游为主的农场,今年借着“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这一契机,在景区内新开辟了一片油菜花地。金黄的油菜花盛开在春日暖阳下,一阵微风吹过,涌起一股又一股金色的波浪,让人心情舒畅。
但油菜花期过后,这里会成为一片荒地吗?农场相关负责人黄意忠说,农场里的其中一块地目前已被改造成为草坪,“五一”就会对外开放了,另外一片油菜花地已移植上了向日葵,到6月中旬就能开花了。此外,他们在该园的无公害蔬菜瓜果采摘大棚内种植了网纹瓜、圣女果、小黄瓜、草莓等20余种瓜果,已初步形成“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美景。
除了唱好“四季歌”,“花花世界”还延展产业链,从发展“赏花经济”升级到做优“鲜花卉+”产业。位于源东乡半垄村的“花花世界”现代农业观光园,通过发展鲜切、观赏、食用、保健等花卉,提升了花卉业种植效益,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截至去年底,该园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经营性收入300余万元。
明白消费需求,避免“昙花一现”
在浙师大文创学院院长施俊天看来,要解决“赏花经济”难以持续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消费者的心理:人们为什么愿意跑到几十公里外去看花?为什么城里人跑到乡下去看不足为奇的桃花、油菜花?而农村人却跑到城里来看司空见惯的樱花和郁金香?正是因为新奇和不常见。这就要求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打造赏花目的地时,要突出特点、求新求异。
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旅游偏好,决定了“赏花经济”必须提前规划。应该从“供给侧”吸引更多的游客,否则会因为花木种植周期滞后的问题,导致“赏花经济”将跟风种植的农民引入“伤农经济”的死胡同。
审美疲劳带来的往往会是市场的疲乏。同质化的赏花线路设计,往往造成一些赏花地点火爆一两年后风光不再,而后续跟进的同类产品也都不引人注目,造成投资浪费。
进一步说,在规划指导当地乡村旅游时,可以考虑引入公司化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说,将开放式、自发式的赏花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经营。从路线设计、土特产销售、食宿规划甚至设置景区收取门票等方面,都可以有一种市场化的思路,而不是靠农户低水平重复建设。
能不能将单次赏花游客群转变为“二次消费”的顾客群,则是“赏花经济”能否真正撬动更大范围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很多地方借助新媒体传播和游客体验扩散来吸引游客。那么,通过同一渠道,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这一媒介将新媒体传播的功能往下延伸至农产品的订购营销呢?
